2009年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农户相对贫困化分析 ——基于损失承担非对称性视角
    谭莹
    2009(5):1-6.
    [摘要](1097) [HTML](0) [PDF 476.63 K](354)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降低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但损失分布存在城乡非对称性特征,农民所受冲击更为强烈。以中国为例,实证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农民工失业或回滞至农村就业,工资收入减少;随着负面影响蔓延至农村地区,农户经营性收入增速随即下降;农民工返乡中断城镇化进程,也使其难以分享工业化的收益。除了以上因素,再考虑到农户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减少、人力资本毁损和社会安全网的脆弱性,相对城镇居民,亚洲金融危机对农民的冲击更为强烈,成为扩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然缺憾及其致因
    方祺江 赵新龙
    2009(5):7-11.
    [摘要](821) [HTML](0) [PDF 458.32 K](525)
    摘要: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现阶段尚存在低水平、低覆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待遇差距悬殊等诸多缺憾,其成因主要在于农民社会救助权与国家救助义务的模糊、“先城后乡”的路径依赖、法制建设滞后、有效资金筹措机制缺失、高估传统保障模式功用、社会救助资源分散。
    3  中国五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杜红梅
    2009(5):12-16.
    [摘要](1658) [HTML](0) [PDF 458.06 K](679)
    摘要:
    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广东、山东、湖南、河南和四川五省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比较研究发现,无论从现实状态来看还是从发展趋势来看,湖南省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都是最强的。这一研究分析启示:要提高中国农产品,尤其是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应深化分工水平、加快产业转移,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强政府引导、确保经济稳定。
    4  湖南省猪肉产业链功能效果评价
    李文伟
    2009(5):17-21.
    [摘要](1015) [HTML](0) [PDF 400.71 K](433)
    摘要:
    选取湖南省猪肉产业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功能发挥效果进行评价。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标准化、科技应用、信息管理、市场绩效及环境系统五项一级指标,十六项二级指标。根据调研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了湖南省猪肉产业链总体效果较差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即从生产、营销、科技、信息和政府保障方面进行猪肉产业链优化。
    5  劳动力转移对粮食总产影响的一种量化分析
    戴鹏
    2009(5):22-26.
    [摘要](886) [HTML](0) [PDF 384.75 K](403)
    摘要:
    对劳动力转移量进行衡量是困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时,可绕过对劳动力转移量进行估算,将分析重点放在劳动力转移对粮食总产产生影响的可能路径选择——种粮面积和粮食单产上。而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产生影响又主要是通过影响种植面积而非粮食单产来实现,随后的实证检验证实了这一观点。但同时发现,1978—2006年间,粮食总产变动无论是从绝对量构成分析还是从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析,主要因素并非劳动力转移,而是源于粮食单产方面的变化,且几乎完全成同方向变动。
    6  中国油菜生产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孙松林 罗锡文
    2009(5):27-30.
    [摘要](847) [HTML](0) [PDF 345.99 K](338)
    摘要:
    阐述了中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选择,参照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的综合指标和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1998~2007年全国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出劳均可负担油菜播种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等九个影响因素与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农村农机人员受教育程度和劳均可负担油菜播种面积与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大。
    7  中国农民非传统意识的萌芽及其文化环境变迁
    黄琳 武正雄
    2009(5):31-34.
    [摘要](941) [HTML](0) [PDF 427.40 K](430)
    摘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意识、阶级意识、跨共同体意识及民主意识等农民非传统意识先后产生。家族文化和交往文化的变迁为农民新意识成长提供了适宜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从农民的意识结构来说,当前正处于传统农民意识瓦解、现代农民意识艰难成长的过程之中。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调查与分析 ——以湖北黄冈市张塘村为例
    王庆 程水源 刘汉成
    2009(5):36-40.
    [摘要](898) [HTML](0) [PDF 455.27 K](631)
    摘要:
    以黄冈市张塘村为调研对象,采用调研问卷与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不断完善。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金融、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欠缺;环保意识差;民主氛围不浓等问题。为此,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农民实现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合理规划村庄建设,集约用地;发挥农村干部的主力军作用;依赖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
    9  浏阳市农村城镇化的几种模式与启示
    邓华
    2009(5):41-45.
    [摘要](891) [HTML](0) [PDF 357.04 K](603)
    摘要: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辨别农村城镇化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据此选择相应的发展路径与模式至关重要。从浏阳市依托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园区、旅游商贸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四种模式中可以得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诸多启示:合理规划、选择主导产业;培植支柱产业,打造城镇特色;拓宽资金渠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及合理的政府行为。
    10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及改善对策 ——基于山东省的调查
    刘启营
    2009(5):46-51.
    [摘要](1963) [HTML](0) [PDF 388.61 K](695)
    摘要: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调查表明,受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受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影增加但仍然呈现整体贫乏的特点;农民工文化消费观念呈现代际转型的特点,同时仍存落后的一面;积极乐观、自足的心态与心理矛盾冲突并存,精神压力较大。因此,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农民工收入,使其享有市民待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持精神领域中的“生态文明”,夯实与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基础。
    11  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意愿分析 ——基于溆浦县龙庄湾乡的调查
    陈瑞林
    2009(5):52-58.
    [摘要](1370) [HTML](0) [PDF 461.03 K](373)
    摘要:
    农技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了解农民对农技推广的需求意愿是国家开展农技推广的基础。依据调查资料,通过分析溆浦县龙庄湾乡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认为:农民对农技内容需求最大且最普遍的是实用技术和高产类技术等;最信赖和最期望的农技推广渠道是国家农技推广部门;影响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供给约束、文化水平、技术风险和年龄等。因此,必须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建立完善的推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推广队伍建设,强化人际推广,加快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永州市零陵区的调查
    段华
    2009(5):59-64.
    [摘要](1822) [HTML](0) [PDF 359.54 K](607)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是政府对医疗市场的有效干预措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永州市零陵区新农合存在参合率偏低;新农合基金沉淀率偏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不高;定点医疗机构布局集中,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弱;定点医疗机构与农民群众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损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宣传力度和丰富宣传形式,制定科学的补助计划,加强对农村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以提高农民参合的回报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防止农民群众合理利益受损,促进新型农村
    13  农地私有化:捷克与斯洛伐克个案及其启示
    傅晨 王亮 张凡
    2009(5):65-68.
    [摘要](893) [HTML](0) [PDF 443.39 K](433)
    摘要:
    历史上捷克和斯洛伐克形成较为普遍的小农土地所有制。20世纪90年代转轨后,通过土地证券赔偿,捷克和斯洛伐克把农地退还给集体化时的土地所有人或者继承人,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的净资产则以股份的形式私有化。私有化后私人农场并未形成主导地位,新型农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在私有化过程中农业产量剧烈下降和波动,农业劳动生产率虽有较大幅度提高,却是以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失业为代价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农地私有化对中国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农地私有化不是政府或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农地私有化不是农业发展的灵丹
    14  农业高校图书馆全开放知识超市管理模式探讨 ——以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伍茂戎
    2009(5):69-72.
    [摘要](756) [HTML](0) [PDF 332.74 K](362)
    摘要:
    介绍了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模式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实行全开放“知识超市” 管理模式的条件,评价了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效果,指出了书刊归架、监控系统、员工作息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员工素质、提升读者素养、完善监控系统、调整工作时间等完善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的路径与对策。
    15  论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陈岳堂 胡扬名 文金平
    2009(5):73-78.
    [摘要](845) [HTML](0) [PDF 429.43 K](434)
    摘要: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迫切要求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综合竞争力。首先要确立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思路和原则;其次,应整合社保工作机构,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第三要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社会优抚五大体系。
    16  西方不同视角下对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的解读
    罗翠芳
    2009(5):79-82.
    [摘要](925) [HTML](0) [PDF 295.25 K](332)
    摘要:
    对于1949年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西方学者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为研究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相差较大。有一些视角值得关注,如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来研究城市化,得出那一时期城市化或属于“滞后城市化”,或是“过度城市化”;从城乡关系来研究,则发现其城市化进程或受“农村偏向”政策影响,或为“城市偏向”政策左右。
    17  英语次谓语的语义认知及其翻译
    陈兴
    2009(5):83-86.
    [摘要](1031) [HTML](0) [PDF 277.25 K](634)
    摘要:
    英语次谓语分为描述性次谓语和结果性次谓语。从语义取向来看,描述性次谓语有主语取向和宾语取向之分。描述性次谓语被删除后语义不发生变化,而结果性次谓语被删除后部分语义有变化。结果性次谓语属于限制性表达式,在语义上来说,一个句子只能被限定一次,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多个结果性次谓语不能共存,而描述性次谓语则可以。英语次谓语可用直接对译法、分句法、转译法和省略法来翻译成汉语。
    18  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与林纾翻译的影响
    苏超 朱乐红
    2009(5):87-90.
    [摘要](747) [HTML](0) [PDF 397.07 K](432)
    摘要:
    分析了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和林纾两位伟大的翻译家翻译目的、原著选择、语言运用以及他们的翻译方法的影响。阐明了严复和林纾翻译的社会效应,即他们的译文对当时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更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力。认为对译本的评论不可和这一译本产生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因素以及译者本人的主观意愿相分离。
    19  再论包孕句中的形式名词ノ和コト
    潘红娅
    2009(5):91-95.
    [摘要](793) [HTML](0) [PDF 448.48 K](311)
    摘要: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日语包孕句中的形式名词ノ和コト的语用异同和相互置换的可能性。指出ノ和コト相互置换的可能性与格位置有关,ガ格ノ和コト的相互置换可能性大于其他格,而カラ格、マデ格、ヨリ格等位置受句法制约影响,几乎没有ノ专用句,但存在ノ、コト两用句。句式特征两者的区别为:ノ、コト两用的句子的主句谓语比较多样化,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做谓语的情况都不少,ノ、コト两用句中的コト并不像コト专用句那样强烈地突出事情、事实、状况本身。
    20  唐代诗僧皎然对茶道美学的贡献
    朱海燕 王秀萍 刘仲华
    2009(5):96-99.
    [摘要](827) [HTML](0) [PDF 509.59 K](436)
    摘要:
    通过对唐代诗僧皎然诗文中体现的茶美学思想的梳理,深入剖析了其对品茶境界的审美探索。皎然开创性地以茶悟“道”,以“道”论茶;他将僧家的“忘忧”、道家的“成仙”、儒家的“善身”之道与茶的“清心”融于一体,悟得“茶道”之境界,由此演生出中国茶道美学的基础;皎然对静幽的品饮环境、空灵的心境,以及“忘忧”、“若仙”意境的审美追求泽被深远。
    21  幸福感及其测评研究述评
    朱翠英 付在汉 刘飞
    2009(5):100-103.
    [摘要](1051) [HTML](0) [PDF 351.92 K](622)
    摘要:
    当代关于幸福的许多问题都来源于历史上伟大的哲学理论。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幸福感的界定、幸福感测评技术与工具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关于幸福感研究的状况与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术研究者把握幸福感的本质及研究发展趋势提供借鉴。
    22  人类谎言识别的历史演进
    羊芙葳
    2009(5):104-108.
    [摘要](864) [HTML](0) [PDF 514.44 K](352)
    摘要:
    对应于人类的神权时代、皇权时代、人权时代,人类的识谎方法经历了历历分明的三个时期——神识法、刑识法和仪器识法时期。其中,人识法贯穿于三个阶段,并在刑识法与仪器识法之间的空白时段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观察一个人在强烈的外在刺激下言行的、生理的变化,是亘古以来人类识别谎言最主要的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