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笔谈
    张晓山 温铁军 苑鹏 黄祖辉
    2013(4):1-9.
    [摘要](896) [HTML](0) [PDF 116.02 K](548)
    摘要: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内权威专家张晓山、温铁军、苑鹏、黄祖辉教授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开笔谈。张晓山教授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经营实力弱、承担风险能力差、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呈现异质性、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政府政策的着力点是强化对政府扶持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的监管,保障扶持资金最大可能地让广大普通农户受益;引导农民社员通过入股和扩股向农产品销售、加工和流通环节发展,逐渐获取更多的合作社资产所有权、控制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分享初级农产品进入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温铁军教授认为,当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户分化、部门和资本“下乡”的格局下由强势主体“利益共谋”形成的,“大农吃小农”的合作社越来越多。只有向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才能真正成为承接财政“普惠制”投入的主要载体。同时,业务范围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金融、保险以及文化建设等众多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多样化的业务节约交易费用,并强化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功能;增强合作社自身的实力和吸引力,进而推动新型农民培育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苑鹏教授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应在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及适用范围、联合社问题、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等四个方面深刻反思和完善。立法目的应当突出合作社的农户目标导向,强调合作社作为维护广大农户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权益、提升农户市场竞争力的组织载体,是农户自我互助、为农户所利用的组织属性;在坚持已有法律名称的前提下,扩大法律的调整范围;明确合作社联合社的法人地位视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将联合社的金融服务功能严格限定在中介服务和成员内部资金融通;增加政府监督的法律条款,重点监管获得财政扶持资金、金融优惠服务和税收优惠的合作社。黄祖辉教授认为,传统的“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交易成本高、公司与农户关系脆弱、产业链不对称等局限性。为此,应当“嵌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主体,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模式,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公司(企业)和农户连接空间,形成“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生产小规模、服务规模化”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形态和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
    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效果分析——基于30个省2005-2009年数据
    王红 吴蔚玲 刘纯阳
    2013(4):10-15.
    [摘要](1055) [HTML](0) [PDF 121.86 K](620)
    摘要:
    基于2005-2009年中国30个省的数据,选取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贷款总额及发放的农业保险额作为衡量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指标,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总收入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具体支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农业贷款能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总收入产生正向支持效果,且效果显著,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3  中国贫困村互助资金研究述评
    刘西川 陈立辉 杨奇明
    2013(4):16-23.
    [摘要](860) [HTML](0) [PDF 129.77 K](521)
    摘要:
    在剖析中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关于互助资金的研究,包括互助资金产生的动因、兴起的理据、运行模式、扶贫效果、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有关互助资金理论基础的讨论仍不够深入,对互助资金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实证考察还有待提高。今后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引入现代分析工具,如委托代理理论等,而经验研究则需要细致收集数据,运用严谨的计量分析模型对理论假说与命题进行检验。
    4  基于熵值法的湖南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汤建尧 曾福生 刘辉
    2013(4):24-29.
    [摘要](982) [HTML](0) [PDF 165.54 K](582)
    摘要:
    从经济社会支撑能力、农村经济结构、资源节约利用、环境友好4方面选取 23个指标构建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3—2010年湖南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93—2010年湖南两型农业发展的综合得分基本趋势是不断增加的,表明湖南两型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湖南两型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湖南两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支撑能力、农村经济结构、资源节约利用子系统对湖南两型农业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资源节约利用、经济社会支撑能力子系统是湖南两型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成效很突出,但环境友好子系统的发展是倒退的。
    5  中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整合度研究——基于1997-2011年中美小麦和玉米价格的分析
    张勇
    2013(4):30-36.
    [摘要](977) [HTML](0) [PDF 377.82 K](961)
    摘要:
    2004年以来中国实行了除小麦、稻谷外的粮食购销市场化,为验证没有制定特殊限价政策的粮食(如玉米)和制定了严格最低限价政策的粮食(如小麦)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整合关系,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对中国和美国1997-2011年间小麦、玉米的月度价格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小麦价格的国际市场整合度不高,而玉米价格的国际市场整合度较高,成效较为显著。这验证了中国近年来对小麦、稻谷限价收购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性。但就长远而言,中国在强调粮食供应和粮农收入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亦应注重粮食产业乃至整个农业结构自身的造血功能的培养。
    6  农村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査奇芬 谢明柱
    2013(4):37-42.
    [摘要](824) [HTML](0) [PDF 154.28 K](585)
    摘要:
    在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进行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经济、医疗卫生、教育、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机械迁移等因素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在地理上存在很显著的集聚效应,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并且整体上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最小,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最显著,各因素均与之同方向变动。因此,在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区域实际的人口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养老保险事业;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将劳动力吸附在本地,降低老年人口系数。
    7  乡村农业技术扩散中社会资本效用的个案分析 ——以浏阳市马家湾村养猪业为例
    邝小军 应若平 旷浩源
    2013(4):43-47.
    [摘要](714) [HTML](0) [PDF 92.32 K](604)
    摘要:
    对湖南浏阳市马家湾村养猪技术扩散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社区、家庭三个层面分析了乡村农业技术扩散中社会资本的效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实现农业技术从外部引入乡村;社区层面社会资本促进农业技术在乡村内部的传播;家庭层面社会资本推动农业技术在乡村的早期采用。三个层面社会资本中血缘、地缘关系的作用根深蒂固,民间力量发挥有力补充作用;社会、社区层面社会资本中业缘关系的作用日显重要,政府仍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大力培育利用乡村社会资本,推动农业技术扩散。
    8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接纳与反应方式效用的考察 ——基于应激事件与抑郁程度关系视角
    吴文峰 卢永彪
    2013(4):48-52.
    [摘要](766) [HTML](0) [PDF 205.86 K](518)
    摘要:
    为了探寻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自我接纳问卷以及反应方式沉思分问卷对200名湖南籍新生代农民工展开有效调查。结果发现:自我接纳在应激事件与抑郁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反应方式在应激事件以及自我接纳对抑郁的影响中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而且与其自身的自我接纳状况有关。因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干预不仅要从宏观上改善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在微观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强化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接纳的心理意识。
    9  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合理行动理论( TRA)的估计和280份问卷
    惠献波
    2013(4):53-59.
    [摘要](1103) [HTML](0) [PDF 230.90 K](606)
    摘要:
    以合理行动理论( TRA)为依据,基于河南郑州280名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尚处于由“生存型”向“机会型”过渡阶段;积极的个体主观规范与其自主创业潜在意愿正向相关,家人意见对其自主创业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新闻媒体报道的成功自主创业案例对其自主创业潜在意愿的影响力度不大;个体感知行为控制对于提升其自主创业潜在意愿呈正向相关关系;资金积累达到一定规模之时,其自主创业潜在意愿会更加强烈。要激发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意愿,则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与广度,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相关制度。
    10  粮农和果农培训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基于福建省永春县351份问卷
    潘巧燕 吴锦程*
    2013(4):60-64.
    [摘要](698) [HTML](0) [PDF 154.66 K](457)
    摘要:
    基于永春县蓬壶镇351位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体特征因素、培训特征因素等对粮农和果农培训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年龄和培训经历是影响粮农培训意愿的关键。年龄越高的粮农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越低;培训经历和粮农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对果农没有明显影响。此外,培训特征因素中只有对培训必要性的认知度对粮农参加培训的意愿有显著性影响,但与果农培训意愿并无明显关系。有关部门既要加强农民培训知识的宣传力度,又要在制定和执行农民培训相关政策时,关注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的需求差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11  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对黄金期货风险的影响——基于GARCH 模型的研究
    袁芳英
    2013(4):65-70.
    [摘要](792) [HTML](0) [PDF 244.77 K](351)
    摘要:
    应用GARCH模型分析2008年1月9日至2013年6月19日期间房价指数、汇率、利率、股价指数和原油期货等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对黄金期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金期货当期收益率受利率前期收益率的负向影响,受汇率前期收益率的影响不明显;虽然黄金期货当期收益率未受房价指数、股价指数、汇率与原油期货前期收益率的影响,但是黄金期货当期波动性受自身与股价指数前期波动性的正向影响;黄金期货当期波动性也受房价指数与汇率前期波动性的负向影响;利率与原油期货前期波动性对黄金期货当期波动性则无影响。黄金期货的波动性具有持续性,即有大波动伴随大波动,小波动伴随小波动的波动集聚现象。
    12  唐宋时期的“蒙顶茶”及其诗词题咏
    张利文
    2013(4):71-76.
    [摘要](676) [HTML](0) [PDF 218.94 K](511)
    摘要:
    “蒙顶茶”为唐宋时期最为著名的茗茶之一,其产地在蜀之雅州蒙顶山,因其具有适合种茶之特殊气候及土壤环境,僧人到此处后结庵种茶以用于佛事活动,并渐次闻名天下。蒙顶茶讲究的是品尝茶之本色品味,以寒食节之前所采造之茶即所谓“火前茶”品质最佳,享有“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极重于唐,以为仙品”之盛誉。并辑录部分唐宋文士对蒙顶茶题咏的诗作,以作茶文化史研究之佐证。
    13  清代“曼生壶”之天趣美
    徐学 朱海燕
    2013(4):77-82.
    [摘要](742) [HTML](0) [PDF 316.73 K](515)
    摘要:
    立足审美角度,从三个层面对家喻户晓的清代“曼生壶”天趣美进行解读:造型取象于自然景观、建筑构件、几何形体、仿古器物及瓜果植物等形态,借景移情,托物造型,妙合天趣;篆刻“铭文”作为其唯一装饰,以简练明要、不粘不脱的语言,言茶论器,写意寄情,清淡脱俗,天趣盎然,开创“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艺术新境界;制壶工艺在充分发挥泥性自然情态的基础上,借助杨彭年手捏制壶的古老技法,呈现古道天然、简洁素雅、质朴新颖的美学情趣。
    14  1930年辽西大水灾诱因考察——基于环境史视角
    焦润明
    2013(4):83-87.
    [摘要](707) [HTML](0) [PDF 166.76 K](374)
    摘要:
    作为近百年来中国灾害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1930年辽西大水灾不是一个偶发的孤立的天气灾害事件,而是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西地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农业的过度垦殖有密切关系。将该事件作为一个环境史的典型个案放到整个东北百年来的开发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清楚地凸现出环境破坏对于局部天气的影响:正是百年来辽西森林的过度砍伐所造成的山体裸露、植被破坏以及防洪堤坝建设滞后等人为因素,成为招致此次大水灾的重要环境原因。
    15  沈从文诗歌的流浪意识解读
    童敏
    2013(4):88-91.
    [摘要](730) [HTML](0) [PDF 139.38 K](538)
    摘要:
    从生活流浪到精神放逐,沈从文的诗歌凸现出浓郁的流浪意识:在流浪与还乡的胶着中无法割舍对湘西的忆恋;在精神放逐的孤独中,通过对异性的向往和人生的哲学体验来填补情感虚空,特别是在后期表现出寻找心灵家园而不得后的巨大失望。
    16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核心机制——兼议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启示
    郑兴 王坤晨
    2013(4):92-96.
    [摘要](743) [HTML](0) [PDF 88.34 K](424)
    摘要: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从1919年开始,英国先后设立了大学拨款委员会、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学术审计单位、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等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其核心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在内部质量保障方面,大学在确保学术自治的传统下,建立了自我调节评估和校外监察员制度,重视学生的评估参与度;基于统一的高等教育资格标准和科研能力评估建立了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而言,应该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形成健康的评估生态、建立中立的评估组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