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笔谈
    周清明 盛孝邦 龙方
    2010(6):1-8.
    [摘要](1600) [HTML](0) [PDF 255.90 K](642)
    摘要: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确保粮食安全,本刊延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就粮食稳定增长的机制构建、提高粮食产能的政府举措以及粮食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周清明教授在对湖南、辽宁、重庆、广西四省(市、区)15个县1 000多个农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在加强农村耕地资源保护与流转、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粮食生产动力、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投入以及分担粮食安全生产的责任等方面构建和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盛孝邦教授基于对湖南郴州、常德、岳阳、长株潭等地的考察,认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短期无虑,长期堪忧。要确保粮食产能的可持续增长,关键是政府要在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加强粮食生产大县建设、促进有限耕地的长远利用、加强对粮农的培训方面有所作为。龙方教授认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粮食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利益补偿机制的完善、粮食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大力发展粮食保险业,提高粮农抗风险能力。
    2  粮食大省粮食安全责任行动战略分析
    罗光强 曾福生
    2010(6):9-15.
    [摘要](1181) [HTML](0) [PDF 251.33 K](541)
    摘要:
    粮食大省粮食安全责任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共同利益、经济资源有效配置、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区域经济有效发展、国家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粮食产出稳定增长的重要问题。粮食大省粮食安全的核心责任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安全责任。以湖南为例,利用粮食生产的C—D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表明,粮食大省粮食产出依次受耕种面积(含复种指数)、粮食生产者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等因素影响。因此,实现粮食大省粮食产出的稳定增长是有条件的,必须实施积极的粮食大省粮食安全责任行动战略,明确中央政府的责任行为范畴,突出粮食大省粮食主产区的安全责任地位,协调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之间的关系。
    3  中国粮食总产量波动的政策性影响因素分析
    彭澧丽 杨重玉 龙方
    2010(6):16-21.
    [摘要](1369) [HTML](0) [PDF 223.24 K](776)
    摘要:
    在对中国1978—2008年粮食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及粮食总产量变化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粮食购销体制、粮食价格、粮食投入、粮食生产技术等政策对全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实证表明,影响中国粮食总产量波动以粮食生产投入政策为主,其均值达0.833 4,粮食生产技术政策次之,均值关联度为0.833 9;而从各项政策的关联度来看,财政支农、粮食收购量、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粮食产量波动关联度较大,其中财政支农投入关联度值达0.879 7。据此,提出应从财政支农、粮食科技投入、粮食价格支持体系、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4  湖南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
    李立清 周贤君
    2010(6):22-27.
    [摘要](1327) [HTML](0) [PDF 265.13 K](738)
    摘要: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85—2008年湖南省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结果显示:湖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变动值为1.014,技术进步指数为1.015,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为0.999,说明湖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的技术进步,而整个农业规模效率基本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常态;湖南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段性周期变化,当出现重大技术创新时,其技术效率往往不高,说明技术创新的配套体系建立尚不够完善;各地市年均Malmquist指数相差较大,呈现出严重的东、中、西部梯度效应;西部地区的农业尚属传统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并非造成其生产力低下的主因,关键的问题在于促进其农业技术进步。
    5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比较 ——基于中国30个省区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毛圆圆 李白
    2010(6):28-33.
    [摘要](1418) [HTML](0) [PDF 220.73 K](653)
    摘要: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选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对数函数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并选取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在0.02 ~ 0.09之间,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这种带动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在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比较显著,中部地区不是很显著。据此,提出各个地区应充分利用政策契机,发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所带来的优势交通条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劳动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6  农村灰黑势力及其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欧三任 张文军
    2010(6):34-42.
    [摘要](2023) [HTML](0) [PDF 291.05 K](2206)
    摘要: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总体是安定和谐的。但灰黑势力在某些农村局部地区呈现一种非正常发展态势,成为许多农村群体事件的幕后推手。灰黑势力以其利益排他性、对抗性的亚文化;对农村公共利益的觊觎;组织载体性;暴力化的利益诉求手段和直接参与等深刻影响着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增加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复杂程度和处置难度。惟有消弭农村灰黑势力的物质与社会条件,打击灰黑势力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农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基层组织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才能遏制灰黑势力的扩张,维护农村政治稳定。
    7  农村老人抑郁自杀的社会原因及应对策略
    郑文文
    2010(6):43-48.
    [摘要](1165) [HTML](0) [PDF 265.22 K](963)
    摘要:
    在梳理老年抑郁症和农村老人自杀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剖析农村老人抑郁自杀的个案,揭示农村社会代际变迁、社会公共服务欠缺和乡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建人们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的策略。
    8  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的正义性与重构
    谢丽华
    2010(6):49-53.
    [摘要](985) [HTML](0) [PDF 208.40 K](501)
    摘要:
    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的正义性倡导土地流转过程的伦理性、交涉的正义性和结果评价的正当性。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一些缺乏程序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非正义表现,因此应要强调农村土地流转的交换程序的正义性,推进土地流转程序的公开化,增强土地流转程序的合理性,规范性,重构土地流转程序的制度体系,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  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三大问题及治理策略 ——基于湖南163个乡村的调查
    彭永群
    2010(6):54-57.
    [摘要](1163) [HTML](0) [PDF 261.70 K](849)
    摘要:
    湖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体育场地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体育指导员配备不足等问题,这与农村居民体育健身对体育场馆日益增长的需求构成当前乡镇社区体育的一对基本矛盾。因此,应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大力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地因时制宜,开展特色项目,开放各类体育场地,培养农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加大农村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福利待遇;加强农村体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10  国外学者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成果述评
    张要杰
    2010(6):58-63.
    [摘要](2627) [HTML](0) [PDF 285.71 K](1219)
    摘要:
    早期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是由国外学者发起的,其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角度开展研究。此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关于中国农村是否存在村落共同体的论争。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外学者主要从政治学视角展开探讨,形成第二次研究高峰。此一时期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包括“基层市场共同体”、“蜂窝结构”等理论。总体上看,国外学者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建构,并善于通过细节的把握洞悉农村社会转型与变迁的内涵与本质,具有较强的理论穿透力。
    11  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开发瓶颈及其化解之道
    “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客户定位与市场开发方案研究”课题组
    2010(6):64-69.
    [摘要](923) [HTML](0) [PDF 283.29 K](484)
    摘要:
    生猪产业风险催生了生猪远期交易商业模式。但目前生猪电子交易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开发与拓展存在众多“瓶颈”,涉及思维认识、市场信誉、合约标准、交易成本、市场垄断和流动性等,对此,须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化解:“政府部门扶持、产业战略联盟、样板客户示范”三管齐下,构建良性产业生态;“投资商+投资经纪商+生猪贸易商”分担风险、获取收益,推行做市商机制;建立“现货按期+现货挂牌+竞价交易” 多元化的交易方式,及建立“现货交收+协商交收+现金交收”的交收制度体系,实行交收制度多元化;分散生猪产业风险,推行“信贷+担保+保险+信用”的金融综合化治理;稳定经营拳头品种合约、改良合约标准、大胆尝试新品种合约,不拘一格修缮标准合约。
    12  湘西北地区新型工业化推进策略的思考
    翟振才 罗政华 尹文秋
    2010(6):70-76.
    [摘要](826) [HTML](0) [PDF 230.72 K](458)
    摘要:
    湘西北地区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在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综合分析判断,湘西北地区总体上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具有加速发展工业化的良好基础;并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给湘西北地区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湘西北地区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湘西北地区应充分抢抓机遇,用活用足政策;打造工业走廊,实施产业对接;加快园区建设,营造发展平台;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企业裂变;培育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等,以推进其新型工业化。
    13  李毅之农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张红云
    2010(6):77-80.
    [摘要](901) [HTML](0) [PDF 222.29 K](508)
    摘要:
    李毅之先生作为湖南农学院首任院长,其办学思想对湖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教学做合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重视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机制;始终站在党的原则立场上爱护知识分子,不遗余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倡导科教兴农,鼓励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及推广工作。
    14  高校学生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梁勇
    2010(6):81-85.
    [摘要](855) [HTML](0) [PDF 209.09 K](663)
    摘要: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作为“人”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也迫切需要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心灵慰藉和人文关怀。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工作缺乏情感投入,学生工作手段、方法简单化,加上人文修养相对欠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尽如人意。作为直接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充分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人”,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工作理念与方式,改善学生的生存境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合适的位置上自由和谐地发展。
    15  马克思社会主义农业形态理论述要
    刘新春 吕志
    2010(6):86-91.
    [摘要](1089) [HTML](0) [PDF 229.74 K](406)
    摘要:
    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取代农奴制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大农业取代传统农业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小农经济是落后反动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农业不代表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农业形态,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土地国有和社会化大生产;在政治取向上强调尊重小农私有观念与农民利益;在科学取向上强调农业小生产。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联合小土地生产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初期的必然农业形态。
    16  对话与狂欢:巴赫金的人文精神解读
    陈明娟
    2010(6):92-95.
    [摘要](848) [HTML](0) [PDF 208.18 K](1106)
    摘要:
    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化理论具有统一的思想内涵,即它们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本质的独到发现。对话理论反映了人类的思想本质,狂欢化理论则揭示了人类生长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对话和狂欢化理论从两个维度表达了巴赫金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和对个体生命、对人的价值充满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
    17  严复与林纾译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苏超
    2010(6):96-99.
    [摘要](1026) [HTML](0) [PDF 217.42 K](618)
    摘要:
    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阐述了严复与林纾的译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他们的译作着力宣传西方独立、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挑战,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变革。同时,他们译介的作品丰富了文学主题和人称叙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使近代中国人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18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推手”的溢散功能——以“李刚门”、“小月月”等网络事件为例
    徐丹妍
    2010(6):100-104.
    [摘要](1188) [HTML](0) [PDF 225.35 K](849)
    摘要:
    自媒体时代,不像早期传统主流媒体对议程设置的主导,网络媒介背后的“网络推手”有意无意地向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输送了议题,形成了媒介间的“溢散效果”。“李刚门”、“小月月”等网络事件,都有着“网络推手”操控的痕迹,证明了网络媒介的威力,网络媒介也有成为“意见领袖媒介”的趋势。“网络推手”大大缩短了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时间,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背后潜在的商业利益有可能导致社会话题的沦陷,需要网络推手们的自律和公众的监督。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