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成效与问题评析
    李明贤 刘娟
    2011(5):1-5.
    [摘要](988) [HTML](0) [PDF 292.77 K](922)
    摘要: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生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2006年农村金融新政策实施以来,农村资金互助社从无到有,数量缓慢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模式多样化,互助社信息、效率、成本优势明显。但在发展过程中农村资金互助社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社会认同度不高,影响发展速度;缺乏专业人员,管理不健全;成员间沟通和协调难度大;资金缺乏,难以满足社员信贷需求等。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造血”机制,缓解农户及农村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从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壮大资金实力等多方面来加快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
    2  养猪专业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周妮笛
    2011(5):6-10.
    [摘要](898) [HTML](0) [PDF 245.05 K](325)
    摘要:
    基于湖南省重点养殖区湘潭县、宁乡县和资阳区378户养猪专业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养猪专业户借贷需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养殖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养殖户投资规模、生猪市场价格预期等4个因素对养殖户借贷有正向影响,养殖户户主年龄、养殖户收入、养殖户的财产和自有资金状况等3个因素对养殖户借贷有负向影响,养殖户的养殖时间对养殖户借贷没有显著影响。
    3  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成宝 刘建堂 翁贞林
    2011(5):11-16.
    [摘要](914) [HTML](0) [PDF 301.51 K](489)
    摘要:
    基于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73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应用Logistic 模型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农户非农收入、灌溉方式、农户参加合作组织的情况、参与培训情况和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呈显著正相关,户主的年龄、交通条件、获得资金难易度和农户新技术需求呈显著负相关,而农田面积、家庭劳动力数、设施情况评价、土地平整状况、农户农机操作熟练、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无关。
    4  长株潭三市生态足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杨友 冯国禄 邹冬生 刘长生
    2011(5):17-24.
    [摘要](894) [HTML](0) [PDF 342.15 K](467)
    摘要:
    基于“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1978—2010年度的面板数据,利用生态足迹修正模型,测算其生态足迹的年度变化规律,并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本融入到社会生产函数中,利用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实物资本、生态足迹等相关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试验区中三个地区的生态足迹值相对较大,都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规律,能源生态足迹占生态足迹的比重相对较大,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向关系,但这种变化规律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
    5  兰州市扶贫开发绩效评价及其启示
    付英 张艳荣
    2011(5):25-30.
    [摘要](963) [HTML](0) [PDF 307.56 K](472)
    摘要:
    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在对农村扶贫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相关性、扶贫效率、扶贫效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共设置4个准则层、11个关键问题层和35项具体指标,建立了针对贫困地区的综合性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兰州市“三县一区”为研究样本进行总体评价与动态评价。研究结论显示:贫困人口的受益程度与该组织对扶贫项目投入之间呈指数关系;政策相关性是决定扶贫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生存相关类项目扶贫绩效较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研究述评
    江海潮
    2011(5):31-37.
    [摘要](1293) [HTML](0) [PDF 258.46 K](449)
    摘要:
    福利保障机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的基本内涵、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符合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制度的转型发展大国国情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机制的内涵、内在结构、整体发展思路、原则、具体选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整体落后于实践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实施方案的重现和经验概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保障机制问题的研究不足,还需进一步拓展。
    7  “四议两公开”:村民自治的程序性制度创新
    赵翠萍
    2011(5):38-43.
    [摘要](1042) [HTML](0) [PDF 238.20 K](621)
    摘要:
    基于村民自治民主内涵及实践有待深化以及村“两委”关系与“乡政村治”模式有待协调与完善等问题,河南邓州探索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明确了村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的运作规程,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决议才能实施,决议和实施结果公开。这一程序性制度创新有利于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村庄重大事务,实现乡村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的均衡,在沟通协商的氛围中体现出现代民主应有的价值内涵。因此,完善的程序性制度是村民自治有效性的基础,多方联动机制是推进村民自治的关键,政府的引导是村民自治制度创新的保证。
    8  NGO与农民工就业:互动效应及其改进路径
    刘冰 谭界 符铁成
    2011(5):44-48.
    [摘要](943) [HTML](0) [PDF 304.70 K](462)
    摘要:
    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提升其劳动技能与维权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农民工NGO自身也会在社会认可度、运行成本的降低及与政府、企业的互动等方面产生推动效应。但是,NGO的发展与农民工就业互动要获得双赢局面仍然存在政策支持少、NGO独立性缺乏及监督主体缺位、服务内容特色不够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就业信息的共享、权益保障的互助、政策宣研的传导、就业培训的互惠等成为二者良性互动的改进路径。
    9  人力资本:农民工城市社会整合的根本
    曹飞
    2011(5):49-53.
    [摘要](814) [HTML](0) [PDF 276.32 K](357)
    摘要:
    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实现其城市社会整合的根本。职业技能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改善经济地位,奠定城市社会整合的经济基础。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农民工理性维护权益,适应从机械整合向有机整合的转变以及进行自我规制,从行为模式上融入城市社会。职业道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则是农民工城市社会整合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形成职业认同和主体意识,从精神上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与现代化。
    10  中国“乡村精英”研究的脉络与走向
    黄博 刘祖云
    2011(5):54-60.
    [摘要](992) [HTML](0) [PDF 253.80 K](442)
    摘要:
    近年来“乡村精英”逐渐成为“三农”研究中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学者分别从政治与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的视角进行探讨,或作整体考察,或作分散研究,或作理论阐释,或作实践调查。在乡村精英的概念与分类、角色与地位、权力结构、形成、流动以及“超级村庄”的社区精英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讨论。但乡村精英的分类不尽合理,研究视角单一,缺乏跨学科研究的成果,缺少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之间关系的深层次考察。有必要从宏观视角思考乡村精英群体与乡村治理过程的深层次关联,通过研究后税费时代背景下乡村精英的行为模式,深入分析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方式,从而凸显乡村精英研究的时代价值。
    11  城乡社会救助若干问题及化解路径
    李静
    2011(5):61-67.
    [摘要](721) [HTML](0) [PDF 285.42 K](367)
    摘要:
    基于长沙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328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乡社会救助存在社会救助政策的层次偏低、衔接不紧;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城乡低保资金筹集方式存在差距;专项社会救助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救助对象界定及动态管理缺乏有效方法;城乡救助体系一体化进展较慢;基层组织的社会救助工作职能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应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科学选择和规范救助方式与救助管理;完善部门协调和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救助合力;优化社会救助工作评估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以进一步发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2  1958—1965年中国农业税政策演变及效果
    高其荣
    2011(5):68-72.
    [摘要](1042) [HTML](0) [PDF 225.37 K](753)
    摘要:
    195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颁布,统一了全国农村税制,成为农业为国家工业化输送资金的重要保证之一。大跃进期间,中国农业税实行高税率,且由于纳税人不统一、不依率计征、征税漏洞多、地区间负担不均,加重了农民负担。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国降低了农业税,并结合地区实际实行差别税率,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3  中国古代散文的当代传播困境探因
    阚文文 阴志科
    2011(5):73-76.
    [摘要](817) [HTML](0) [PDF 266.33 K](436)
    摘要:
    作为书籍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在当代面临着较为尴尬的传播困境,其原因在于:狭窄单一的传播渠道导致古代散文至今只能在学术圈和学校教育中传播;大众消费主义带来的媒介化、功利化、跨边界特点导致古代散文的价值无法体现为社会“受欢迎程度”;古代散文强调思辨、反对直观,其远离现实的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致使自身被媒介社会边缘化;古代散文自相矛盾的传播功能和目的弱化了自身的传播效果。
    14  时尚“哥”族新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透视
    李珂
    2011(5):77-80.
    [摘要](698) [HTML](0) [PDF 258.51 K](380)
    摘要:
    时尚“哥”族新词由“哥”前面成分语义的获取导致其语义特征发生变异和泛化,从亲属或社交称谓,演变成人际交往中对男子极具戏谑、个性化特点的时尚化指称。“哥”族新词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是一种以语言形式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从众模仿、追新求异以及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文化心理。
    15  《喋血孤城》:民族精神及其人性反思
    高伟玲
    2011(5):81-85.
    [摘要](778) [HTML](0) [PDF 301.19 K](479)
    摘要:
    《喋血孤城》以湖湘抗战中的常德会战为背景,展示了中国军人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和血性。同时,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物的立体性塑造,赞美了生命的自由和舒展,反思了人性的善与恶,通过触目惊心的丑恶、痛苦和死亡来引起人们对“善”的思考和向往。影片对湖南影视剧和湖湘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启迪价值。
    16  新加坡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的特点与经验
    于丹 周先进
    2011(5):86-91.
    [摘要](815) [HTML](0) [PDF 294.20 K](76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结合国家实际,按照“以用为先”的原则对国民进行东方价值观教育,强调国家至上,以“忠”为要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以家庭为根,推行以“孝”道为荣的家庭道德教育;坚持廉洁奉公,以“廉”为本进行官员的法制教育。这使得新加坡成为国家凝聚力强、家庭生活和谐、政府执政清廉高效的东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17  英语语言学课程学习策略与效果相关性研究
    晏尚元
    2011(5):92-96.
    [摘要](942) [HTML](0) [PDF 279.18 K](464)
    摘要:
    通过访谈和问卷设计,对某外语院校英语专业三年级127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中主要使用了元认知、理解、社会、记忆和情感等五种学习策略。这五个因子与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表明,各学习策略与考试得分没有明显相关性。因为高分与低分学生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策略使用强度总体较高,所以策略的使用对测评成绩缺乏预测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