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农村社会工作与组织建设”笔谈
    张云英 陈成文 李斌
    2011(6):1-9.
    [摘要](974) [HTML](0) [PDF 297.46 K](535)
    摘要:
    农村社会工作及其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此本刊特邀三名专家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与组织建设”笔谈。张云英认为农村社会组织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以夯实农村民主管理的坚实基础,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推动农村公民社会发展。陈成文认为,现实农村社会善治必须强化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他在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点及社会组织在人口、社会治安、利益诉求以及特殊人群管理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准、优化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成长环境等若干设想。李斌针对新农合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报销”导向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功能混乱,认为要使新农合制度更具有效率,必须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级医疗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扶助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使村级医疗更便民、乡镇卫生院更利民,县医院更能解困。
    2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两型农业”发展驱动因素研究
    李飞 匡远配
    2011(6):10-16.
    [摘要](1180) [HTML](0) [PDF 323.16 K](781)
    摘要:
    基于扩展的STIRPAT随机模型,引入农村人口、农村人均农业GDP、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农产品贸易等7个变量,利用1991—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两型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增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均农业GDP对两型农业驱动不明显;农村人口、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产品贸易对资源节约有负向影响,农业科技对资源节约有正向影响;农村人口、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对环境友好有负向影响,农产品出口对环境友好有正向影响;通过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增速进行分解得出,产业结构是影响资源节约变动的最大因素,而农村能源强度是影响环境污染变动的最大因素。因此,促进两型农业发展需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结构、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能源结构,构建两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  农地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分析 ——基于湖南省400农户的调查
    尚雨
    2011(6):17-22.
    [摘要](1020) [HTML](0) [PDF 242.33 K](871)
    摘要:
    基于湖南省20个县(区)400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DEA分析方法,测算不同农地经营规模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农地规模和农地生产效率并不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土地制度改革中不应过分强调土地流转的制度供给因素,而应大力刺激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农业主体的“有效需求”,重视土地流转后的农业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引致的对新型专业农民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等需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4  信用与制度缺失: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障碍
    吴玉宇
    2011(6):23-28.
    [摘要](906) [HTML](0) [PDF 244.48 K](569)
    摘要:
    基于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分析表明,社员货币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财政支持仅局限于少数合作社,金融机构的贷款只能达到合作社资金需求的15%左右,快速发展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深入分析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信用不足是融资难的直接因素;而政府和金融机构制度供给缺失是融资难的深层次因素。因此,要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困境,应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政府制度供给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以改变固化的信贷机制。
    5  农村家庭不同类型收入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郑震
    2011(6):29-32.
    [摘要](894) [HTML](0) [PDF 271.02 K](665)
    摘要:
    根据西方消费理论,利用绝对收入假说模型、相对收入假设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收入对中国农村家庭狭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期收入、永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对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都有一定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32、0.657、0.014,其中,永久性收入的影响最大;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并不高。据此提出,为改善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应帮助农村家庭增收创收、促进农村家庭暂时性收入向永久性收入有效转变,同时有关各方应做好农村家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引导工作。
    6  中国化肥投入的污染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张锋 胡浩
    2011(6):33-38.
    [摘要](1053) [HTML](0) [PDF 413.41 K](680)
    摘要:
    分别从农业化肥投入总量、强度、结构及其粮食增产效应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化肥投入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清单分析方法,定量测算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数量。研究发现,中国化肥投入强度已远超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施肥上限,并呈现出从东到西递减的特点;化肥投入结构仍不合理,利用效率偏低,养分流失现象严重;化肥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已变得不显著,单纯靠增加化肥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做法已逐渐行不通。同时,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化肥投入面源污染呈现出典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7  新农村示范村与非示范村建设差异分析 ——基于湖南38个村的调查
    胡钟平 封媛 胡萍 解检清
    2011(6):39-44.
    [摘要](1087) [HTML](0) [PDF 269.83 K](766)
    摘要:
    基于湖南20个示范村和18个非示范村的调查发现,得益于政策的驱动和村民的积极参与,示范村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方面的建设效果优于非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处理好示范村“点”与非示范村“面”的关系,将示范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广到非示范村,提升后者的建设水平。同时要尊重农民的认识和实践规律,完善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结合起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执行效果。
    8  中国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及其模式创新 ——基于制造和服务业1141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
    周化明 袁鹏举 曾福生
    2011(6):45-49.
    [摘要](935) [HTML](0) [PDF 251.96 K](558)
    摘要:
    基于25省市区制造业和服务业1 141份农民工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强烈。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模式如农民工自发培训模式、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和职业院校参与的教育培训模式存在内容简单、培训体制不健全、培训经费短缺、经验欠缺、门槛较高以及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此,应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办新型农民工职业大学,创新现有高职教育和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以增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
    9  农村流动人口人权保障的缺失与制度构建 ——基于宪政视角
    谢文俊 董立山
    2011(6):50-55.
    [摘要](990) [HTML](0) [PDF 261.33 K](547)
    摘要:
    宪政以保障和实现人权为出发点和归宿。受二元户籍制度、不平等就业制度以及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同工同酬、社会保障及其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人权保障缺失。为此,应树立利益共生体的公共服务理念,深化居民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村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制度,构建梯度累进的公共服务获得机制,以充分保障农村流动人口的人权。
    10  护林碑刻的分类及其功能透析 ——基于绥宁县护林碑刻的考察
    王坤
    2011(6):56-60.
    [摘要](775) [HTML](0) [PDF 353.15 K](655)
    摘要:
    基于实地调查所获取的历代护林碑刻资料,绥宁县护林碑刻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风水培植、定界息讼、封山育林、保护歇凉古树四类,从立碑的主体上看主要有官府的山林封禁碑、村寨的育林规约碑、家族的山林分界碑、会社组织的护树告示碑等类型。护林碑刻不仅蕴含丰富的生态信息与历代护林思想,还体现出当地少数民族在人工林经营上的制度性选择。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传承生态维护理念,稳定宜林地边界,宣示毁林的惩罚规制
    11  茶与茶文化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
    萧力争 朱海燕 李敏 刘仲华
    2011(6):61-63.
    [摘要](897) [HTML](0) [PDF 262.49 K](469)
    摘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明清以后,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湖湘物产文化品质,成为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主要茶类,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
    12  中国传统茶审美方法略论
    朱海燕 王秀萍 刘德华 刘仲华
    2011(6):64-68.
    [摘要](755) [HTML](0) [PDF 280.96 K](404)
    摘要:
    在对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经典茶诗词,归纳提炼出“物我观照”、“净静虚明”、“妙悟自然”三种茶审美方法。“物我观照”源于自然的某些物征可以象征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经常的茶事实践中,茶人从茶的清香和内蕴的品质中观照出“茶佳人”、“茶君子”的形象。“净静虚明”发端于道家老子“涤除玄鉴”及“致虚极,守静笃”的悟道理念,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即使是最简单不过的茶事活动仍洋溢着诗性之美。“妙悟自然”取材于禅宗、老庄及后来文艺美学理论,指茶人在品茶过程中通过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凝神遐想,终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13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的预防和治理策略
    杨薇
    2011(6):69-73.
    [摘要](759) [HTML](0) [PDF 241.36 K](455)
    摘要: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腐败具有制度性、群体性、部门性、集团性等特征。腐败案件多发成因在于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市场微观经济活动,权力监督机制缺陷,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漏洞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的预防和治理策略是在借鉴国外预防和治理腐败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机构改革,加强社会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提高各级人大对政府的监管力,重建清廉文化,提高领导干部自律能力以及多维度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
    14  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命题合理性质疑 ——兼论确立法“权威性工具”地位的可行性
    路培炎 陈运雄
    2011(6):74-78.
    [摘要](794) [HTML](0) [PDF 259.03 K](456)
    摘要:
    建立“法律信仰”作为很多学者为实现中国法治的愿景已有多年,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的驳斥虽非学界主流却也从未间断。法律信仰的逻辑前提是价值。在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信仰的唯一性否定了“法律信仰”命题的合理性;“礼治”以及“法即刑”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民众形成的对法律的疏离心理,也令法律信仰的建构缺乏社会基础。为此,惟有通过价值重建和维护法律的合法性,确立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权威性工具地位来实现中国民众的法律信任和法律尊崇。
    15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学科定位
    李燕凌
    2011(6):79-83.
    [摘要](714) [HTML](0) [PDF 199.55 K](422)
    摘要:
    从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学的概念厘定、学科独立性、学科交叉特征、公共管理学分支归宿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从中国国情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来看,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学科外延应规定在“农村”而不是“农业”,服务与管理各有侧重并有机统一。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正在形成具有自身规定的学科范式,具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以农学、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为学科基础,属于典型的农村公共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是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以下的新兴交叉学科。
    16  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开发
    曾宝成
    2011(6):84-87.
    [摘要](838) [HTML](0) [PDF 197.74 K](571)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知识更新显著加快,有别于普适性学科知识的地方性知识开始受到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地方性知识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它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学术发展,还在帮助培养地方性人才、引领地方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促进地方性知识的开发,高校亟需对地方性知识进行系统化研究、促进地方课程开发以及活化地方性知识教学。
    17  农业文明与民族融合:秦国崛起的基石
    孙乾博
    2011(6):88-92.
    [摘要](821) [HTML](0) [PDF 287.88 K](749)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人地主阶级高层大力鼓励农业开垦,并通过对周边的戎狄作战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加速了秦国境内的民族融合。为了安抚被融入的民族和稳定民族聚居地区,秦国实行了一系列民族融合政策,使其拥有了富庶的可耕农地和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对秦国农业文明的繁荣功不可没。农业文明和民族融合相辅相成,成为秦国崛起和大一统的重要基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