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企业与农户选择“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基于157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
    杜红梅 颜娟 谢静雯
    2013(2):1-5.
    [摘要](841) [HTML](0) [PDF 182.08 K](701)
    摘要:
    以湖南、广西、陕西、河南四省157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为样本,从加工企业自身的特性、农户特性、农产品特性、市场特性等四个方面选取16个等级分类变量,对加工企业和农户选择关系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工企业规模、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农户生产规模、农户知识水平、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数量、生产技术要求、市场稳定性、价格波动性等8个变量对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关系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显著,而加工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农户选择销售对象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农产品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4个因素影响作用不显著。
    2  自然灾害与湖南粮食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杨重玉
    2013(2):6-9.
    [摘要](666) [HTML](0) [PDF 85.32 K](486)
    摘要:
    基于湖南省1978—2010年的粮食产量和受灾面积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和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在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中,自然灾害对湖南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单产的影响最大,分别为49.28%、59.77%、48.69%。进一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主要自然灾害对稻谷、小麦、玉米的影响表明:同一粮食作物单产与不同类型主要自然灾害的关联序在趋势上相似、差异较小,与水灾关联度最大,与旱灾关联度最小;不同粮食作物生产的抗灾能力差别较大,玉米生产的抗灾能力要小于水稻和小麦;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影响显著。
    3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及互补性分析
    谢思娜 杨军 刘合光 Orachos Napasintuwong Artachinda
    2013(2):10-15.
    [摘要](1055) [HTML](0) [PDF 230.91 K](543)
    摘要:
    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由于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2001─2011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而且贸易逆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补偿指数分析发现: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朝着体现双边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但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东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同时,中国出口和东盟进口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较低且不断下降,东盟出口和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缓慢上升。这将严重影响未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潜力。
    4  基于土地保障功能的征地补偿标准测算 ——以南京市为例
    张后 李巧云 关欣
    2013(2):16-21.
    [摘要](808) [HTML](0) [PDF 232.96 K](652)
    摘要:
    基于土地保障价值,考虑到农民在失地后社会保障体系的转换,征地补偿标准至少应包含养老、医疗、失业和基本生活(即最低生活保障)等四项内容。根据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缴费基数、缴费费率、保障水平和政府补贴力度的差异,本着有效保证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和政府不重复承担责任等原则,综合考虑已产生土地保障价值的时间折算、资金的时间价值、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等因素构建征地标准测算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测算表明:改变传统产值倍数法的测算导向,基于土地保障功能的征地补偿标准有明显的提高,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主导责任地位,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相对生活水平不降低,并促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5  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正当性辨析
    张璇
    2013(2):22-26.
    [摘要](737) [HTML](0) [PDF 80.96 K](642)
    摘要:
    从权利属性、土地利用、社会公平以及城市化等角度阐明了中国当下“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等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规制形成的深层社会背景和正当性。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具有身份性、无偿性和福利性,这些权利属性限定了其不具备自由交易、流转入市的条件;允许农村宅基地进入土地市场并不会很有高的市场价值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相反会破坏城乡土地规划的整体布局,打乱建设用地的使用秩序,使得城市土地政策难以实施,从而大大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不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必然割断农民在城乡之间的纽带,损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安全机制,贻误城市化进程。
    6  农民工求职中对社会支持网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基于哈尔滨192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
    白淑英 赵蕊
    2013(2):27-33.
    [摘要](863) [HTML](0) [PDF 165.44 K](541)
    摘要:
    依靠社会支持网求职是多数农民工的首选途径,但是不同农民工在选择何种类型的社会支持网时却体现出了较强的主体性。通过对哈尔滨192名农民工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进城时间短、正式社会支持网很难发挥作用,受信任、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初次求职时更愿意选择非正式社会支持网。随着对城市生活的逐渐适应和求职次数的增加,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有所拓展。影响农民工选择求职社会支持网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文化程度﹑进城务工时间和职业培训经历。男性、文化程度高者、进城务工时间长者、有职业培训经历者更倾向利用正式社会支持网求职。
    7  农民工个体特征和工作性质与其就业境况的相关性 ——基于河北310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
    杨春江a 刘微 温宏兰 逯野
    2013(2):34-40.
    [摘要](817) [HTML](0) [PDF 114.91 K](631)
    摘要:
    为更好地分析农民工个体特征、工作性质与其就业境况的相关性,以河北省310名农民工为样本,对其就业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在个体特征方面:男性被试的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女性被试;已婚无子女被试的离职最为频繁,有子女的被试工作时间最长;被试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工资收入也越高、工作时间则会相应缩短,离职次数会增加;被试的年龄对收入有负向影响,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在工作性质方面:销售人员的工作时间最少、工龄最短、离职也最为频繁,而工头和班组长等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被试收入最高;建筑业样本离职最少、工龄最长,餐饮娱乐业样本工作时间最长,制造业样本收入最高。
    8  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代际比较 ——基于南京市284位农民工的调查
    章雨晴 郑颂承
    2013(2):41-47.
    [摘要](928) [HTML](0) [PDF 146.87 K](687)
    摘要:
    基于南京市284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全面分析经济与社会保障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体特征因素等对两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着代际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和心理因素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城市定居。住房条件和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呈正相关的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则不明显。社会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对第一代农民工没有明显影响。第一代农民工对务工地的满意程度与其城市定居意愿并无明显关系;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满意度越高,则大体上定居意愿也就越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越强;文化程度对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影响不显著。
    9  少数民族农民工融城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868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
    班永飞 李辉 殷红敏
    2013(2):48-55.
    [摘要](1040) [HTML](0) [PDF 319.89 K](647)
    摘要:
    基于云南和贵州在外务工的868名少数民族农民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少数民族农民工不愿意融入城市;其融城意愿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主观感受因素等多重影响。愿意和不愿意融入城市的群体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是否失地、本地经济状况、人年均收入、收入满意度和就业压力等变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愿意融入城市的群体,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年均收入均较高,以男性、无宗教信仰和失地者居多,多来自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对自身收入不满意且就业压力较大。
    10  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与调节效应 ——基于内外在目标-生活满意度视角
    凌宇
    2013(2):56-60.
    [摘要](865) [HTML](0) [PDF 173.94 K](1125)
    摘要:
    为了解自我效能感在农村女性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欲望指数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湖南省8个县的378名农村女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期望的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农村女性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在内在目标-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自我效能感是中介变量,非调节变量;而在外在目标-生活满意度关系中,自我效能感既是中介变量也是调节变量。自我效能感是农村女性内在目标预测生活满意度的部分中介因素,是外在目标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完全中介因素和调节因素。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外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影响越大。
    11  印度农村社会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启示 ——基于奥里萨邦萨森村的考察
    崔红志
    2013(2):61-66.
    [摘要](995) [HTML](0) [PDF 102.68 K](609)
    摘要:
    印度政府和邦政府建立了老年农民生活津贴、就业保障、基本健康保障、教育保障以及食物保障等多种社会保护措施,着力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直接用于穷人,缓解农民贫困现象。从奥里萨邦萨森村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政策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表现为社会保护项目的覆盖面窄、保障水平较低,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印度的实践对中国具有以下启示:一是加大政府在农村公共领域的干预力度,促进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重视区域之间社会保护提供能力的不平衡性,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实现不同地区提供公共服务财力的均等化;三是对于农村土地承包期长期化的负面作用应有所预见,尽快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
    12  托依布纳的公司治理理论及其贡献
    张欣
    2013(2):67-70.
    [摘要](857) [HTML](0) [PDF 137.76 K](594)
    摘要:
    与其他公司治理理论不同,托依布纳的公司治理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公司组织的自治性运转:其在厘清公司组织法人本质的基础上,将其视为一个独立、自治的行动系统,不是通过契约的交易而是通过组织决定的递归联动再生产它自己;在批驳“下属公司”和“集团企业的等级制单位”两个法律形象的基础上重构集团企业的法律形象;为满足企业网络化运作和多治理中心的协调统一而发展出一种最低限度归咎标准的公司治理理论范式;为公司治理的实际运作设定了衡量标准。
    13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度的测评和政策建议 ——基于起点、过程与结果均衡三个维度
    陈祥东
    2013(2):71-77.
    [摘要](824) [HTML](0) [PDF 232.21 K](588)
    摘要:
    基于起点均衡、过程均衡与结果均衡,建立测评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其不均衡既表现在义务教育起点的教育机会分配上,也体现在义务教育过程的财政经费投入、硬件设备与师资力量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更体现在义务教育结果的学业成绩与升学率方面。基于测评结果,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立法步骤、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加强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交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14  叶燮《原诗》比喻修辞的艺术特征
    潘链钰
    2013(2):78-80.
    [摘要](781) [HTML](0) [PDF 265.98 K](671)
    摘要:
    叶燮《原诗》将建构在“变”的基础上的文论观点巧妙地运用新鲜别致的比喻述说。这表现在不仅富于农耕文化生活气息,还能学于先贤又不落俗套,遣词造句字字珠玑,并在宏观层面凸显出点线面式的流动思维。
    15  差异思想的核心原则与价值观照
    刘天华
    2013(2):81-85.
    [摘要](776) [HTML](0) [PDF 129.70 K](525)
    摘要:
    差异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受到西方著名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关注,他们在对差异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寻找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与“主体”原则相对,差异思想的核心原则是“他者”原则,力求以突出差异、尊重“他者”来平衡总体观念的强势,在差异多样与总体共识之间寻求协调和平衡。差异思想亦是当下一种建立在人与人的分离基础之上对生存问题的价值观照,是人类社会及其个体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16  《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 ——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周维
    2013(2):86-91.
    [摘要](643) [HTML](0) [PDF 294.42 K](726)
    摘要:
    从目的论视角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茶名、茶具和茶水的翻译,发现两位译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对文本的理解差异,对这些茶文化词语作出了不同的翻译处理,以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原文蕴含意义的理解,其翻译效果亦是各有千秋。
    17  格式塔意象再造:古诗英译意境美之道 ——以柳宗元《江雪》译本为例
    辛红娟 覃远洲
    2013(2):92-96.
    [摘要](1097) [HTML](0) [PDF 247.99 K](1153)
    摘要:
    “格式塔意象再造”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能够通过音、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实现对原诗意义及意境的再现。格式塔意象与古诗意境具有共性,译者需对原诗形成格式塔意象,再将其转换为译文语言。以许渊冲和Witter Bynner两者的《江雪》译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恰当的格式塔意象再造有助于古诗译作局部选词与整体意境相谐和,更有效地传达原诗意境之美。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