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习近平“人民至上”公平正义观的三重意蕴
    李畅,李亚员
    2022(5):1-10.
    [摘要](122) [HTML](0) [PDF 736.02 K](450)
    摘要: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公平正义观的核心意旨,其意蕴主要体现在:一是筑牢“以人民为始”的价值立场,坚持将人民作为公平正义观的逻辑起点,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关键切入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实落脚点;二是深化“以人民为源”的实践思维,要求将人民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决定力量,在“尽力而为”中最大限度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在“量力而行”中确保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三是秉持“以人民为镜”的评判标准,强调由人民评判公平正义的主体尺度,既要客观满足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要注重提升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重要内容的公平正义主观感受。
    2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核心要义、突出特点与重大意义
    蔺代标
    2022(5):11-18.
    [摘要](218) [HTML](0) [PDF 515.42 K](998)
    摘要:
    全面深刻地阐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核心要义、突出特点与重大意义,有助于系统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重点内容、目标意图。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总结“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经验、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要阐释的核心要义;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秉持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聚焦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这一主题、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形成的,有利于增强历史认同和坚定开创未来的必胜信念、继续运用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确保全党团结一致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3  中国农业需要多少生产投工?——实际投工量和合适投工量的比较及其含义
    陈奕山
    2022(5):19-28.
    [摘要](122) [HTML](0) [PDF 1.18 M](566)
    摘要:
    中国农业要有必要的生产投工,也应为农业劳动者提供合理的劳动报酬。测算2004—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投工量,并以农业劳动报酬率趋同于非农劳动报酬率为标准测算农业生产的合适投工量。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实际投工量远大于合适投工量,基于合适投工量所得出的农业剩余劳动规模远大于基于实际投工量所得出的农业闲置劳动规模。而且,虽然果蔬种植、畜禽养殖等高劳动投入生产已成为吸纳农业生产投工的最主要类型,但按劳动报酬率趋同的标准计算,其中同样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
    4  林权改革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魏建,刘璨,张大红
    2022(5):29-40.
    [摘要](83) [HTML](0) [PDF 1.15 M](523)
    摘要:
    基于全国9省18县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林权改革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林权改革对农户非农就业、非农务工和非农创业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通过稳健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证实,结果具有可靠性。从动态效应来看,农户的行为决策与投入决策具有一致性和持续性。机制分析表明,林地转出和信贷可得性在林权改革影响农户非农就业中具有中介效应,从农户非农就业类型来看,此中介效应只显著存在于农户非农创业过程中,对农户非农务工并不成立。此外,生计策略在林权改革影响农户非农就业、非农务工和非农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正向调节效应。
    5  “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启示及建议——以正大蛋鸡养殖为例
    宦梅丽,王昭
    2022(5):41-47.
    [摘要](134) [HTML](0) [PDF 767.07 K](977)
    摘要: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畜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有必要结合现代化生产技术、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依靠现代化科技管理,逐步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正大集团通过打造“政府+农民+银行+企业”四位一体产业组织模式、以低碳为核心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种养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蛋鸡养殖的低碳、低能耗和低污染,推动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其他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正大蛋鸡养殖经验表明,“双碳”目标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以龙头企业引领规模化发展,以低碳为核心推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以数字化为手段促进畜牧业高效发展,充分保障小农户的利益。
    6  互联网应用是否促进了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基于Triple-Hurdle模型
    乔丹,刘 晗,徐涛
    2022(5):48-60.
    [摘要](226) [HTML](0) [PDF 1.16 M](552)
    摘要:
    基于海南省634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Triple-Hurdle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行为和力度的影响,并检验了互联网应用通过信息渠道、重要性认知和风险规避等影响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对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行为和力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应用能够通过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强风险规避、提高保险重要性认知等路径对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对于户主年龄阶段、技术推广接受情况及兼业特征不同的农户,互联网应用对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行为和力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7  技术赋能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机制
    胡卫卫,申文静
    2022(5):61-67.
    [摘要](96) [HTML](0) [PDF 891.27 K](636)
    摘要:
    乡村数字治理是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不仅解构了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单向性,还消解了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关中H村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证考察认为:技术增信的价值共识、技术赋权的主体共建、技术赋能的行动共治和技术互惠的成果共享形塑乡村数字治理的实践逻辑;应以“治理效能”提升为导向,从主体共建、动力激活、资源整合、共生平衡和规则约束等方面探究乡村数字治理的运行机制,以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8  乡村振兴视角下庙会的文化转型及其资本价值——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分析
    马慧,马蔚
    2022(5):68-75.
    [摘要](140) [HTML](0) [PDF 613.75 K](967)
    摘要:
    庙会这一民俗活动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具象形态与实际载体,在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其结构与功能发生了转变,由民俗表象转向文化资本。蒙陕边界村落的庙会在并存与联结的现代转型模式中激发出了庙会文化的现代活力,形成了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本价值。在本体层面,庙会作为文化资源和资本,以其产品资源形态使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在结构层面,庙会民俗以其古镇场域空间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旅产业集群;在自生层面,庙会作为结构遗产,以其自生结构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形成了边界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本优势。
    9  媒介接触如何影响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基于全国经验性数据的考察
    孟子龙
    2022(5):76-83.
    [摘要](65) [HTML](0) [PDF 925.47 K](545)
    摘要:
    农村居民的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是评价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讨论农村居民媒介接触对其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接触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对于其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电视和报纸显著地提升农村居民对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同时,尽管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只有手机网络推送的消息对农村居民的环境认知具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与新媒介的受众相比,传统媒介的受众持有更高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认为,完善媒介宣传矩阵、优化农村环境治理薄弱环节以及着力解决媒介曝光的农村环境问题,是有效提升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可取之道。
    10  二轮延包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刘灵辉,张迎新
    2022(5):84-93.
    [摘要](107) [HTML](0) [PDF 1.07 M](522)
    摘要: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探讨二轮延包中所面临的公平问题与效率问题的具体表现,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已死亡的农民有地可耕,新出生的农民无地可种;嫁出的闺女有地可望,娶入的媳妇无地可盼;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农村精英有地可租,留守乡村务农的普通农民无地可耕;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小农经营占主导的土地分散零碎化局面犹在;进城农民“人地分离”且土地依赖程度低导致土地撂荒现象普遍。深入剖析了二轮延包所面临的公平问题与效率问题的深层原因:第一,地权固化的趋势使得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人人有份”的要义难以得到兑现;第二,人多地少的国情及农地社会保障兜底功能使得小农经营格局得以延续;第三,进城农民土地流转渠道不畅与土地退出机制不健全。最后,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构建无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依法落实无地农民的承包地;第二,基于市场机制构建起进城农民土地退出与无地农民土地承接的新机制;第三,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土地集中经营的新模式。
    11  耕读修业:现代园艺教育范式迭代创新
    “现代园艺教育范式创新”课题组
    2022(5):94-100.
    [摘要](79) [HTML](0) [PDF 584.12 K](551)
    摘要:
    教育范式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行动结构及其现实效果。“耕读修业”是湖南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园艺教育实践中通过迭代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园艺教育范式。在这一范式中,“耕”是指新型专业实践,当前的特殊方式是社会服务的嵌入式行动;“读”是指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建构,当前的主要路径是科教融合与学术育人;“修”是指思想道德修炼,当前的基本策略是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育人;“业”是指事业表现,当前核心任务是鼓励“以农为志业”。迭代创新是一种创新的模式,意为基于结果反馈和目标导向的持续改进。
    12  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刘江华,陈国栋,赵衡
    2022(5):101-106.
    [摘要](114) [HTML](0) [PDF 541.30 K](1524)
    摘要:
    为测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遵循通用量表的规范与要求,采用文献调研、专家论证、样本调查等方法,构建包括沟通态度、沟通内容、沟通效果3个维度18个条目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此体系可在我国医患沟通技能教学中推广应用,对提升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