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习近平新时代“赶考”观的三维探赜
    刘辉
    2022(6):1-9.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1
    [摘要](78) [HTML](0) [PDF 749.72 K](463)
    摘要: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执政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赶考”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缜密的“赶考”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赶考”观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内在规定、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基因、根植于党破解“赶考”命题的百年探索、依托于新时代践行初心使命的宏阔实践。从命题论域看,习近平“赶考”观包含了价值论、内容论、考生论、方法论、评判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逻辑架构,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考、考什么、谁应考、如何考、谁来评”等根本问题。从价值意蕴看,习近平“赶考”观蕴含着政党、国家和世界三重维度的价值指向,对中国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本质内涵、生动实践与时代价值
    聂阳
    2022(6):10-16.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2
    [摘要](119) [HTML](0) [PDF 584.30 K](532)
    摘要:
    在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主动离不开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支撑。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历史主动精神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遵循和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精神、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精神以及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革命精神。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通过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需求和坚持自我革命来将自身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自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力量。
    3  “三位一体”信用合作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理论与实践探析——以民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何广文,丁凯莉,陈晓洁
    2022(6):17-27.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3
    [摘要](61) [HTML](0) [PDF 900.32 K](441)
    摘要:
    “三位一体”信用合作通过熟人社会、重复博弈下互联性贷款和金融联结三大优势触发自我履约机制,以不同的影响路径发挥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作用;相对于单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信用合作在解决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缺乏抵押担保等融资约束方面优势显著。以民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研究发现,在合作社内部开展“三位一体”信用合作能满足社员小额信贷需求,但仍然面临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统一、内部风险治理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4  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强波动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基于反事实模拟情景的分析
    王钢,赵霞
    2022(6):28-3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4
    [摘要](60) [HTML](0) [PDF 1.02 M](634)
    摘要:
    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下能源市场越发剧烈的价格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日益显化。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强波动情景下的国内粮食市场风险进行反事实模拟评估,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的强波动会引起粮价的涨价效应和产量的减产效应,其减产效应总体呈倒“U”型;相比大米和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市场稳定性在面对冲击时显得更为脆弱,涨价效应和减产效应更为显著。对此,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布局海外能源基地、加快涉农涉粮传统能源消耗品种的更迭可能是提升国内粮食市场防御外部能源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5  市场化改革对不同政策区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
    宋亮,宋百康,刘聪
    2022(6):39-4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5
    [摘要](45) [HTML](0) [PDF 848.13 K](543)
    摘要:
    玉米市场化改革后,由于政府托市政策退出,增大了价格波动的驱动力,但是同时也降低分隔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空间套利机制发挥,抑制价格波动。两种机制的作用路径不同,可能使得市场化改革对不同产销区玉米价格波动产生异质性影响。采用2011—2019年玉米主要产、销区的月度价格数据实证分析玉米市场化改革对价格波动的地区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玉米市场化改革后,政策产区的玉米价格波动显著增大,非政策产区的玉米价格波动显著减小,销区的玉米价格波动显著减小,稳健性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6  财政支农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吗?——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唐一帆,吴波
    2022(6):46-5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6
    [摘要](97) [HTML](0) [PDF 1.24 M](517)
    摘要:
    采用2009—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将财政支农表示为财政支农力度与财政支农规模,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实证检验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支农在短期内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但长期效应较弱。财政支农力度和财政支农规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度不高,还有提升空间。财政支农通过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正向冲击强度不大。
    7  高素质农民“多元一体化”培育体系的建构与优化路径——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和X省的个案分析
    刘义兵,李月
    2022(6):55-66.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7
    [摘要](57) [HTML](0) [PDF 863.23 K](611)
    摘要:
    以X省某类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为个案,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以政府作为发起行动者推动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构。研究发现: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者网络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高素质农民“多元一体化”培育体系建构过程,发起行动者主导的“转译”机制是促成体系建构的动力机制。在高素质农民“多元一体化”培育体系建构及运行过程中,多元主体存在因内部角色冲突而处于“认知不足、认同不够”的“消极内耗”状态,因行政化“征召动员”而处于“被动联结、机械协同”的“弱联盟”状态,因制度缺位而处于“关系疏离、交互异化”的再生秩序“畸变”状态等现实困境。因此,应加强行动者内部角色塑造、补齐行政化“征召动员”短板、健全培育与问责制度,以促进高素质农民“多元一体化”培育体系的优化。
    8  赋能式治理: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以川南林镇为例
    尹瑶
    2022(6):67-7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8
    [摘要](63) [HTML](0) [PDF 683.93 K](544)
    摘要:
    基于川南林镇的治理创新实践,结合授权赋能理论,从结构赋能、心理赋能与领导赋能三个维度阐述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基层政府通过结构赋能即优化治理模式、重塑治理方式、创新治理理念和打造治理平台,为其实现有效治理提供制度支撑;通过心理赋能,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有机结合,以增强各主体的效能感及其参与治理的内在动机;通过领导赋能,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以促进其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应从优化治理结构、强化治理激励、增强治理能力等维度进一步促进基层政府有效治理。
    9  大学生村官能改善中国乡村治理吗?——来自CRHPS2017的微观证据
    崔宝玉,肖瑶
    2022(6):76-87.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09
    [摘要](84) [HTML](0) [PDF 1.01 M](789)
    摘要: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已近15年,其政策实施效果需要被检视和讨论。利用CRHPS2017的数据,从服务供给和民主管理两个层面考察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对乡村治理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促进效应,但其影响具有局限性,只能够显著增加村服务供给,却无法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大学生村官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深受乡村资源禀赋、制度环境等的影响,在有特色产业村庄、姓氏结构较为单一村庄和东部地区村庄,大学生村官对村服务供给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大学生村官能够通过政治联结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增加村服务供给,但囿于服务期限较短、实践经历缺乏等原因,无法通过村集体增收机制增加村服务供给。
    10  基于发展权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以江苏省赣榆区为例
    张建,邹先明,李鑫
    2022(6):88-96.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10
    [摘要](51) [HTML](0) [PDF 687.55 K](517)
    摘要:
    基于土地发展权视角分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的形成机理,提出按照利益主体对发展权实现的贡献度进行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思路,构建增值收益分配模型,并以江苏省赣榆区为例,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赣榆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土地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用途变更权、强度提高权和流转交易权分别对应用途性增值、投资性增值和供求性增值。将发展权量化,得到区政府、镇集体、村集体和农民对入市发展权增值收益的实现程度,计算得到赣榆区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比例为:区政府23.57%,镇集体13.97%,村集体24.72%,集体成员(农民)37.74%。而现实中镇集体的分配比例达到30.28%,镇集体收益分配比例明显偏高。从显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价值增值,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以及提高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科学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1  医疗保险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获得感了吗?——基于CHFS2017数据
    刘远风,徐小玉
    2022(6):97-10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11
    [摘要](56) [HTML](0) [PDF 994.09 K](441)
    摘要:
    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获得感是检验其效用的重要标尺之一。基于2017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在反事实框架下研究医疗保险对灵活就业人员获得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灵活就业人员的获得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其他医疗保险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获得感无显著影响;医疗保险对灵活就业人员获得感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城乡异质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医疗保险的功能、提升灵活就业人员获得感,政府应鼓励参保,适当降低缴费比例,提高医疗保险的可携带性。
    12  自然保护地农民权利保护模式的类型化建构
    刘梦
    2022(6):105-11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2.06.012
    [摘要](41) [HTML](0) [PDF 663.18 K](436)
    摘要:
    当前我国对自然保护地农民所采取的无差别的生态移民搬迁、资源权利限制、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致使农民生存和发展权不当丧失、经济和政治权利过度限缩。基于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管理体制与农民第一性权利到第二性权利的权利谱系,对农民权利进行类型化保护具有可行性。在不同自然保护地领域,建议以继续居留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以共同管理权弥补农民的第二性权利(政治权利)。在同一自然保护地内部,核心保护区内建议以生态保护补偿权弥补农民的第一性权利(生存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一般控制区内建议以传统资源权和特许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第一性权利(发展权)与第二性权利(经济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