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价值旨趣
    王健,汪娇
    2023(1):1-6.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1
    [摘要](169) [HTML](0) [PDF 2.61 M](363)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价值旨趣。领悟这三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2  “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李祺,梁大伟
    2023(1):7-1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2
    [摘要](298) [HTML](0) [PDF 3.00 M](389)
    摘要: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3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2012—202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
    李明贤,贺佳斌
    2023(1):14-2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3
    [摘要](183) [HTML](0) [PDF 3.77 M](357)
    摘要:
    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β收敛检验和面板门限模型,探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能够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并显著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成果共享,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其次,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性,即落后地区发展水平增速高于发达地区,区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最后,数字经济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这种特征会导致其在农业应用上产生“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强,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弱,不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4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分类数量结构和基本特征分析——基于第三次农业普查55125个行政村抽样数据
    翟世贤,温啸宇,彭超
    2023(1):24-3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4
    [摘要](154) [HTML](0) [PDF 4.32 M](388)
    摘要:
    采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10%抽样55125个村庄的样本数据,依据全国及地方层面的村庄规划要求,使用因子分析和多维指标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村庄划分为四大类,分别考察了各类村庄的数量结构和基本特征。研究发现:集聚提升类村庄数量最多,占比在35%~45%,城郊融合类村庄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占比在20%~30%,搬迁撤并类村庄占比在15%左右;分地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各类村庄的数量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增加村庄类别数量后发现,村庄类别数量越大,越有利于突出村庄特色。
    5  生产性服务业何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基于组态效应的分析
    陈桂生,岳喜优
    2023(1):35-4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5
    [摘要](99) [HTML](0) [PDF 3.36 M](258)
    摘要:
    以我国2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效应分析入手,探究金融、供应、农机、科技、销售、信息等6类生产性服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组态构型及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无法通过单项服务达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的,而是以组态形式发挥作用;农机、科技和信息服务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条件,在不同组态路径中起到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可归结为:科技+信息主导型、农机+科技+信息主导型、科技主导型、农机+信息主导型。
    6  中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诊断
    熊慧,熊学振,王明利
    2023(1):43-5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6
    [摘要](98) [HTML](0) [PDF 3.88 M](319)
    摘要:
    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绿色发展、产业产出、科技进步、物质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五个维度遴选出21个二级指标构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评价体系,运用德尔菲法、Critic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测度中国31个省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探究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中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21.92%,年均提高了2.23个百分点,时间上具有向好发展态势,其中绿色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科技进步水平和物质装备水平整体得分较低。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呈现“两区两带”分布格局。科研投入强度、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劳动生产率、饲料粮保障能力和畜牧兽医服务人员匹配度是影响当前中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
    7  城镇安置模式下易地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研究——基于湖南省445个微观农户数据
    匡远配,纪玉昭
    2023(1):54-6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7
    [摘要](94) [HTML](0) [PDF 3.97 M](279)
    摘要:
    基于湖南省城镇安置社区445户搬迁农户的微观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融入和心理归属三个维度选取15个变量构建社会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镇安置模式下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进行测算和分析,同时引用IPA模型探究各评价指标对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大小。研究表明:城镇安置模式下搬迁农民的社会适应性总体接近于“比较适应”水平,经济发展适应维度的家庭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数量,社会融入适应维度的家庭亲友中能人数量,心理归属适应维度的对未来发展期许等指标偏低是整体处于“一般”水平的直接原因;农民承包地退出意愿、家庭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数量、家庭亲友中能人数量和搬迁后社区活动参与等指标能否提高是影响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变量。
    8  社会网络何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张连刚,史晓珂,彭志远
    2023(1):64-7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8
    [摘要](76) [HTML](0) [PDF 3.64 M](244)
    摘要: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9  农村公共品的“赋能型供给”:价值内涵、逻辑机理与运作机制——以开镇小微项目的创新实践为例
    严红
    2023(1):74-8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09
    [摘要](88) [HTML](0) [PDF 4.86 M](319)
    摘要:
    农民动员缺位和参与性不足的“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制约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项目制供给中的政府包揽代建模式内含着行政替代组织的实践逻辑,会由于基层村社组织的失语和脱嵌陷入动员困境,引发项目进村实践梗阻。“赋能型供给”的基层创新实践是对政府包揽代建模式的优化,实现了从“替代组织”到“赋能组织”的逻辑演变。地方政府能够在项目分类基础上,优化项目进村的建管制度,将小微项目下放到村社内部,由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自主治理。“赋能型供给”是政府以村庄对项目的依赖性为基础,通过适度放权和有节制的行政干预,从资源、权力和规则三个层面,以属地化包干、约束型自主和制度化参与实践机制为基层村社组织进行综合赋能,使其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中介和动员载体。通过重塑国家—基层村社组织—农民的互动结构,形成一个可以深入农村社会进行强动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赋能型供给”创新实践为项目制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10  专门教育制度的矫正模式问题检视及其完善路径
    彭宇轩
    2023(1):86-9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10
    [摘要](100) [HTML](0) [PDF 3.53 M](283)
    摘要:
    2020年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专门教育制度替换了工读教育制度与收容教养制度,但专门教育制度仍延续了工读教育制度、收容教养制度的封闭矫正模式。专门教育制度的封闭矫正模式存在偏离矫正优先的制度创设初衷、不当限制罪错未成年人人身自由、矫正效用不佳,及难以满足罪错未成年人保护需求等问题。完善专门教育制度的矫正模式,应摒弃社会管理者视角与社会防卫优先的管控立场,转而从监护人视角出发,遵循罪错未成年人矫正优先兼顾社会防卫的基本立场;从封闭管控目的与期限着手,调整封闭管控的强度;积极运用社会场域开展社会化矫正活动,提升矫正活动的科学性与效用性;加强对罪错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11  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认知阐释
    雷玉兰
    2023(1):94-10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11
    [摘要](120) [HTML](0) [PDF 2.79 M](289)
    摘要: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通过分析相关语言事实,发现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专有名词本身词义概念的二元性是普通化现象产生的语义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二,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也是对现有的语言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专有名词所指专名事物与普通化的专有名词所指普通事物之间存在概念上的邻接关系,可以通过转喻视角化机制实现向对方范畴的转化。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能产生含蓄典雅、形象生动的语用效果。
    12  概念流利视角下名词指称陈述转换研究
    施卓廷 ,刘正光
    2023(1):101-10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12
    [摘要](82) [HTML](0) [PDF 2.93 M](245)
    摘要:
    基于概念流利理论,通过研究语言概念层面概念建构和概念重组等概念化过程中英语名词指称陈述功能,揭示在概念隐喻、英汉文化差异和汉语概念系统的影响下,英语名词指称功能逐渐消解或游移,并向陈述功能转换,即名词由指称具体的事物到陈述抽象概念、具体事件和形象、生动的画面。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