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追溯
    杨玉文
    2023(3):1-7.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1
    [摘要](151) [HTML](0) [PDF 564.75 K](614)
    摘要: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必须要对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进行追溯。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对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寻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思想基础,它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历史前提、思想基础、政治保障、动力源泉四方面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显著区别于西方原生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拉美地区的依附型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  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与实践品格
    杨振家
    2023(3):8-1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2
    [摘要](145) [HTML](0) [PDF 531.15 K](573)
    摘要: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任务。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赓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技强国思想,立足现代国际竞争的形势特点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能问题,阐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导向、动力来源、首要资源和战略构想。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的求是精神、把握发展脉搏的敏锐洞察、人类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价值认知、制度环境对种粮大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
    王金枝,龙方
    2023(3):15-2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3
    [摘要](57) [HTML](0) [PDF 901.52 K](591)
    摘要:
    基于粮食主产区湖南、山东两省436份种粮大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t模型实证分析价值认知、制度环境对种粮大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及代际差异,并检验制度环境在价值认知影响种粮大户行为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价值认知对种粮大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有正向作用,其中社会价值认知对中生代种粮大户的影响更为显著,生态价值认知对新生代种粮大户的影响更为显著;引导制度、激励制度对种粮大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具有正向作用,其中引导制度对新生代和中生代种粮大户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约束制度对老一代种粮大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制度环境是种粮大户价值认知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之间的重要调节变量,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在价值认知对老一代种粮大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中有负向调节效应。
    4  城乡一体化: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演变与战略选择
    石自忠,刘洁,常倩,胡向东
    2023(3):25-3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4
    [摘要](99) [HTML](0) [PDF 759.48 K](691)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经发展初期、快速发展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先后重点满足农村居民基础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提升性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推进。但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仍然突出,要素支撑力度有待提升、公众参与度尚需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主攻方向,破除制度围城和机制障碍,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处理好城市和农村、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公平和效率等关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有差异无差距的一体化格局全面形成,确保农村居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
    5  互联网的不同使用对职业农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基于全国2544名农民的调查数据
    曾俊霞
    2023(3):35-4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5
    [摘要](50) [HTML](0) [PDF 910.46 K](645)
    摘要:
    一些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增进农户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但是没有区分互联网不同使用(有无生产性使用)的影响。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普遍低学历的农民来说“使用”不代表“会用”。利用2019年2544名职业农民的调查数据统计发现,20.32%的农民只使用通信娱乐功能,他们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率仅为30.95%,而有生产性使用的农民的采纳率为44.55%。在运用 Logit、Probit、LPM回归的基础上又使用双重稳健模型IPWRA、AIPW检验,结果稳定一致。双重稳健模型表明,有生产性使用的农民采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概率提高了6.55个百分点,相当于采纳概率提高了15.68%,具有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显著性。
    6  喀斯特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分析
    张佳伊,张盼,鲁莎莎
    2023(3):45-5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6
    [摘要](55) [HTML](0) [PDF 743.02 K](528)
    摘要:
    基于喀斯特地区2019—2021年6219份农户样本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种植结构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中发挥了间接效应,其中复种指数下降和“非粮化”分别会强化和弱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
    7  农民教育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内在机理与行动路径
    李月,刘义兵
    2023(3):54-6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7
    [摘要](102) [HTML](0) [PDF 639.53 K](553)
    摘要:
    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产业韧性强”,具体表征为产业适应力强、产业变革力强、产业竞争力强与产业发展力强。农民教育有助于通过培育产业适应力、变革力、竞争力与发展力而赋能乡村产业韧性提升。当前农民教育面临教育体系前瞻性不足制约产业生计韧性生成、教育主体“专家-依附”行为阻碍产业复元韧性锻造、教育活动乡土“祛魅”约束产业功能韧性拓展、教育平台支撑不力阻滞产业过程韧性提升的行动挑战。基于此,应增强农民教育体系前瞻性、加大韧性导向的农民教育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促进农民教育主体观念调适、践行专家系统与农民教育系统并重下的协同发力策略,推动农民教育活动“在地化”连结、转化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平台多元定位、拓展乡村产业主体“后天建构性”关系网络,以支撑乡村产业韧性水平的整体提升。
    8  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吴晶,周彩
    2023(3):65-7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8
    [摘要](105) [HTML](0) [PDF 1.01 M](753)
    摘要: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20年四期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并未改善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平均而言,互联网使用导致农民工工作满意度降低约9.4个百分点,这一负面影响在低技能(高中或以下学历)、新一代、男性和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社交等方式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其作用机制而言,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加剧过度劳动和降低相对收入而降低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9  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可继承性研究
    任怡多
    2023(3):75-8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09
    [摘要](45) [HTML](0) [PDF 597.15 K](543)
    摘要:
    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享有继承权能,不仅是当前中央政策文件精神的一致导向,还是未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应当重点规范的内容。然而,目前在学理层面、地方实践和司法裁判中,均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可继承性存有争议。鉴于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满足立法上对遗产的特征要求,且《民法典》继承编为其纳入遗产范围预留了制度空间,故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应当作为遗产继承。在此基础上,通过明晰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不属于身份性权利、不承载社会保障功能、不同于其他涉农权利以及并非成员专属权益,对否认其遗产能力的观点进行辩驳,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继承的充分证成。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合作治理的实践、效能与生成逻辑——基于X乡S村“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经验观察
    张云生,张喜红
    2023(3):83-91.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10
    [摘要](73) [HTML](0) [PDF 830.12 K](839)
    摘要:
    良性的乡村关系是国家治理进入村庄社会的重要通道。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和“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发现吉林省X乡S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建构了一种乡村合作的治理模式。二者在“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筹划、建设与运营整个过程中,围绕利益诉求、行动规则、资源配置及行动选择进行了一系列紧密互动。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阻隔,实现了体制推动与社会动员的互补,进而使乡村两级利益诉求同时得到了满足。乡村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在于,乡村基于特定目标达成合作共识,并以资源互补和优势合作的方式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进而在平等协商的互动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需求与响应、互赖与共享、认同与协商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合作治理机制得以生成。
    11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剧了相对贫困吗?
    胡联,杨成喻,盛迪
    2023(3):92-99.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11
    [摘要](75) [HTML](0) [PDF 668.79 K](522)
    摘要:
    基于2010—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相对贫困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8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显著加剧了我国相对贫困;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了劳动力资源错配,最终加剧了相对贫困;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我国推动共同富裕。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壁垒,解决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更好地建设我国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之间自由流动,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12  技术帮助权融入宪法物质帮助权的法理与路径
    尹孝勉
    2023(3):100-106.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3.012
    [摘要](45) [HTML](0) [PDF 560.37 K](542)
    摘要: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模式,数字弱势群体面临新的生活障碍,而传统的物质帮助在数字化生活中难以实现维持生活需要的目的。从法理视角看,有必要将弱势群体的帮助内容由物质帮助拓展至技术帮助,赋予公民请求国家提供技术帮助的权利。技术帮助权以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为典型主体,以维持公民生活需要为请求权内容,以捍卫人的尊严为保障目的,与物质帮助权的基本要素契合为技术帮助权融入物质帮助权提供技术路径。作为新兴权利的技术帮助权可以通过文义解释、原意解释与结构解释被物质帮助权吸纳,从而推定为物质帮助权的衍生权利。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