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联动式改革探索
    张慧利,夏显力
    2023(4):1-7.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1
    [摘要](214) [HTML](0) [PDF 676.13 K](1135)
    摘要:
    要素优化组合的不充分使得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仍面临土地利用不集约、资本下乡不畅通、“地—业”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综合河南孟楼镇、江西余江区以及浙江德清县在农地流转、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强权、纾困、增值”是新时代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改革的主基调。通过“产权+治权”联动“强权”可以激活主体与要素市场,通过制度“松绑+创新”进行“纾困”可以加速要素整合,通过“地—业”匹配“增值”可以形成土地溢价和产业振兴的双赢局面。因此,深化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视“人—地—钱—业”要素的有效组合,强化乡村治理,提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土地管理的主动性;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下乡资本驱动土地溢价效果;推进制度联动改革,促进“地—业”相融。
    2  从“学中干”到“干中学”: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学习路径
    邹宝玲,陈宇丹
    2023(4):8-1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2
    [摘要](95) [HTML](0) [PDF 598.42 K](741)
    摘要:
    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川渝地区5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分析乡村产业发展在模仿阶段(学中干)与创新阶段(干中学)的主要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鉴于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乡村产业发展主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逐渐推进种养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来实现前期模仿;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行环境(土地)整治、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是乡村产业模仿阶段的主要举措;引入社会资本、促进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组织模式与产业发展模式,拓展价值链,是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3  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常德市416份农户调查数据
    文高辉,王夏玙,谢依林,胡贤辉
    2023(4):16-2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3
    [摘要](178) [HTML](0) [PDF 781.08 K](814)
    摘要:
    基于常德市416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耕地碳生产率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呈“倒U形”变化,拐点为3.929 hm2,小于耕地生产率最大化下的经营规模拐点值(4.128 hm2);Ⅰ兼农户和Ⅱ兼农户的经营规模与耕地碳生产率依然呈“倒U形”关系,而非农户的经营规模与耕地碳生产率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业收入占比和集镇距离对耕地碳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耕地碳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据此,在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时,可将考虑碳排放和不考虑碳排放的最适经营规模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提高耕地碳生产率,促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升级。
    4  新媒体使用、生态认知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新疆1027户棉农的调查数据
    李兴锋,王力
    2023(4):23-3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4
    [摘要](102) [HTML](0) [PDF 950.76 K](1120)
    摘要:
    基于新疆1027户棉农的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新媒体使用、生态认知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媒体使用、生态认知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新媒体使用的作用更大;生态认知在新媒体使用影响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农业社会化服务、当地政府提供讲座与培训等均对农户的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5  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新时代基层治理逻辑的一个理解框架——基于浙东横镇的田野调查
    杨富平
    2023(4):31-39.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5
    [摘要](131) [HTML](0) [PDF 760.85 K](1256)
    摘要: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6  “比”: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的内在逻辑——基于1952—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的历史考察
    陈向科,杨博坤,郝翔
    2023(4):40-4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6
    [摘要](106) [HTML](0) [PDF 772.11 K](968)
    摘要: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的基本概念“比”,基于1952—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民工动员个案,分析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工程指挥部建构志愿军榜样形象和民工模范形象,作为“比”的参照点,同时侧重建立志愿军“上战场”与民工“修堤垸”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基层干部通过对情感、年龄、政治面貌、价值、场景因素的强化,引导民工“比”的行为,使之争做志愿军式英雄和李祖范式模范;民工出于对参照点的认同,将“比”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劳动工效,增强了政治认同。这表明,只有真正符合“比”的逻辑,注重“比”的合理性,实现“比”的升华,才能更好地达到“比”的目的。
    7  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熊春林,牛屹,刘沛,刘芬
    2023(4):49-5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7
    [摘要](113) [HTML](0) [PDF 634.18 K](1538)
    摘要:
    如何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我国62个县域乡村数字治理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基于TOE框架,探究设施支撑能力、政府引导能力、财政支持能力、社会协同能力、农民参与能力对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的联动作用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各条件有效结合的5种路径促进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与东北、中西部等非东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路径更加多样化。建议各县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树立整体性思维,因时因地选择合适路径,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8  欧盟农药包装废弃物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典型模式及其启示
    宋洋,宗义湘
    2023(4):59-6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8
    [摘要](88) [HTML](0) [PDF 1.10 M](1220)
    摘要: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和“协同驱力—协同结构—协同过程”分析框架,发现欧盟在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实践中构建了“政府规制—行业协会主导”的多元共治机制。政府通过赋权增能,将公共服务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行业协会联结多元主体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协同治理体系;在契约机制约束下,参与主体职责边界清晰、紧密协作配合,促成社会及市场间的多方联动;依托资源的整合配置、行为的激励约束以及严格的全过程监管,重塑并优化协同系统。成员国因地制宜破解难题,形成了法国农业废弃物一体化管理、波兰“行业协会+规模农场”数智化运营、德国“农药分销商+规模农场”预收登记等典型模式。借鉴欧盟经验,从创新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小农户协同参与能力、健全协同治理制度、强化治理技术支撑、重塑主体文化认同等方面,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长效机制。
    9  数字经济发展能促进居民消费“扩容提质”吗?
    黎毅,蒋青松
    2023(4):69-8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09
    [摘要](110) [HTML](0) [PDF 918.73 K](977)
    摘要:
    基于2013—2020年省级宏观数据和数字经济指数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从市场供求两端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扩容提质”,且这一作用在数字经济和消费不同维度下仍然显著,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数字经济对中西部与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呈现数字益贫性特征;动态叠加效应表明,数字经济在滞后期依然对居民消费存在促进作用,并且对居民消费“扩容”作用明显高于“提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收入差距、创新产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分别在市场需求和供给端发挥着中介效应。因此,要继续发挥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实现消费型经济增长模式。
    10  环境规制约束下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
    韩雅清,林丽梅,李玉水
    2023(4):81-9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10
    [摘要](117) [HTML](0) [PDF 968.54 K](768)
    摘要:
    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效率,并通过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规制约束下,数字金融及其三个子维度对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金融与环境规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表明数字金融能够缓解因环境规制产生的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负效应;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创新进而对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正向影响。
    11  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的多元逻辑、现实困境及基本方略
    王建平
    2023(4):91-96.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11
    [摘要](85) [HTML](0) [PDF 520.60 K](614)
    摘要:
    “卓越取向”是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的目标追求,而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是其中内含的基本之义。乡村卓越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培养,这是由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政策构想等多元逻辑所决定的。但现实中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却存在一定困境,表现为概念认知的模糊性影响了培育对象瞄准的精准,以城市化教育为模板影响了培育目标选择的精准,一线培训和研修较弱影响了培育措施的精准,施展平台不足影响了培育成效的精准等。为了促进乡村卓越教师精准培养,提出以下基本方略: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乡村特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国培省培“乡村教师专项”倾斜计划以及“乡村卓越教师成长”系列培训;城乡学校教师双向交流互动;教研指导下乡村学校自主培育;荣誉制度保障与物质待遇激励。
    12  乡村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研究——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
    朱翠英,杨可欣
    2023(4):97-10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3.04.012
    [摘要](180) [HTML](0) [PDF 566.66 K](852)
    摘要: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工程构筑了个人发展机会基础,通过优化乡村贫困人群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增强可行能力,增加个人内生动力,进而有效阻断贫困恶性循环。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发现贫困家庭中匮乏的资本要素是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基于乡村教育的视角提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加强教育顶层设计、加快乡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乡村贫困群体真脱贫、不返贫;教育赋能“多维资本”,协同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保障机制;深度发掘乡土文化,增强乡村贫困人群文化自信,重塑乡村教育场域惯习,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惠及贫困家庭,阻断精神贫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