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张洁钰
    2024(1):1-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1
    [摘要](76) [HTML](0) [PDF 650.63 K](176)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深化、实践超越与价值表征维度鲜明彰显着诸多原创性贡献。在理论维度集中表现为:阐明文化主体、形态与功能,深化对文化本质的科学认识;阐发文化建设方法论、目标与路径,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阐论文明建设方法、道路与旨归,深化对中华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在实践维度集中表现为:明确首要政治任务为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明达文化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释原则遵循即融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于一体,明晰施力要求是促进“七个着力”的联结共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内容体系的新布局。在价值维度集中表现为:以绘制人类现代文明新蓝本破解文明价值难题,以提供人类文明进步新遵循凝聚文明价值共识,以构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体倡导文明价值秩序,表征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体系的新范式。
    2  辩证视域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源流、精髓与价值
    苗文玉,徐国亮
    2024(1):9-1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2
    [摘要](48) [HTML](0) [PDF 648.07 K](192)
    摘要: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涵,需要从辩证视域出发进行阐释。在“根”与“魂”的融通、“危”与“机”的共在、“体”与“用”的关联、“深”与“广”的统一中审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其理论源泉、现实土壤、核心要义、价值旨归,能够从整体上廓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精髓与价值,从而回答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  饮食结构优化与农业碳减排的协同路径研究——基于食物价格的分析
    陈娇,钟甫宁
    2024(1):16-2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3
    [摘要](52) [HTML](0) [PDF 988.83 K](186)
    摘要:
    基于201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二次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QUAIDS)模型估计城乡居民食物需求弹性,并进一步基于食物价格分析城乡居民饮食结构优化与农业碳减排的协同路径。研究发现:就单类食物价格变化来看,蔬菜水果价格降低不具碳减排效应,提高猪肉价格具有碳减排效应,但会减少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只有水产品价格下降或牛羊肉价格上涨可以优化居民饮食结构、促进农业碳减排;从多类食物价格变化组合效应来看,降低蔬菜水果和水产品价格,并同比例提高猪肉、牛羊肉价格可以在增加植物和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的情况下,优化居民饮食结构、促进农业碳减排;相同情境下,城镇居民人均碳减排绝对量略大于农村居民。
    4  土地流转能够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FPS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冀县卿,王琢,沈晓敏
    2024(1):25-3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4
    [摘要](78) [HTML](0) [PDF 1.05 M](346)
    摘要:
    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分析表明,土地流转引致农户生计资本禀赋的变化是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基础和引擎。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四期微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地流转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土地转入对中部地区农户、低收入组农户以及年老男性户主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负向影响显著;土地转出则显著降低了西部地区农户、低收入组农户和年轻户主农户的相对贫困脆弱性。
    5  中国农食系统韧性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匡远配,赵璐阳
    2024(1):35-4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5
    [摘要](47) [HTML](0) [PDF 1.70 M](217)
    摘要:
    农业与食物系统的韧性涉及整个国家或全球的食物安全,对于抵抗外来冲击至关重要。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及各地区农食系统的韧性水平,发现其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山东农食系统韧性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西藏最低;华中地区农食系统韧性较高,西部地区农食系统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国农食系统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华南及西部地区内的省际差异所致。
    6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蒋艳辉,曾阳珂
    2024(1):45-5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6
    [摘要](47) [HTML](0) [PDF 1.05 M](166)
    摘要:
    基于改革政策目标,从产权能力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权益保障三个方面,运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2014—2021年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综合评价和障碍因子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水平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区域间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各地区改革水平的差距呈逐步缩小态势;各省(区、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农村市场化程度、集体经营收入水平、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能力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基本属于集体经济发展维度,表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改革规划目标仍有差距,还需进一步提升集体产权改革的经济效能。
    7  数字素养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吗?——基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上官莉娜,魏楚珂,杜玉萍
    2024(1):54-6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7
    [摘要](90) [HTML](0) [PDF 848.38 K](356)
    摘要: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数据,通过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作用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乡村治理参与行为;除数字金融素养外,不同层面的数字素养都对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在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正向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既要注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弥合接入层的数字鸿沟,也要完善对农村居民的数字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数字红利,提高村民的政治效能感。
    8  欠发达地区政府数据开放政策是否促进了技术创新?——基于贵阳市的实证考察
    陈弘,段坤君
    2024(1):64-71.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8
    [摘要](25) [HTML](0) [PDF 1.21 M](211)
    摘要:
    基于“理性-渐进”理论的分析框架,利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将贵阳市作为实验组,采用合成控制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检验数据开放政策对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的数据开放政策确实有助于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强度,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深挖政府数据中蕴含的价值,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当地的技术创新效应;新政策的实施,政府需要兼顾“理性”与“渐进”主义两个方面;数据开放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外部环境也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推动力。
    9  “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的路径与逻辑——基于湖南鹊村的经验考察
    梁伟
    2024(1):72-8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9
    [摘要](55) [HTML](0) [PDF 654.89 K](214)
    摘要:
    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湖南鹊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为例,探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重构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农地“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造成村治主体能力不足、村庄治理资源匮乏和治理规则失效等乡村治理困境。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对乡村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其促进了村治主体能力提升、治理资源集聚和治理规则重塑,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有效。研究发现,乡村治理重构的关键是再造集体治理能力,这涉及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两个方面。“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提升集体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激活村庄利益关联和政治关联强化集体的组织动员能力,实现了集体治理能力再造。
    10  低碳政策对家庭农场创业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李林凤,谢帆,刘杨
    2024(1):81-9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10
    [摘要](41) [HTML](0) [PDF 1.03 M](226)
    摘要:
    在双碳目标战略时代背景下,探究低碳政策对家庭农场创业的溢出效应,对于加快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探究低碳政策对家庭农场创业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采取倾向匹配得分、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低碳政策会对家庭农场新增创业数量造成冲击,该影响主要受到调整产业结构、制约经营规模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政策的冲击效应对种植业区、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以及非资源型城市尤为显著。进一步讨论发现:低碳政策的环保规制压力有利于弱质家庭农场的有序退出,助力“以量换质”目标;低碳政策若与电子商务试点共同实施,则会削弱其对家庭农场创业水平的影响,提升乡村创业韧性。
    11  跨境电商改革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考察
    林晓怡,申志轩,庄惠明
    2024(1):91-10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11
    [摘要](91) [HTML](0) [PDF 1.09 M](389)
    摘要:
    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工商企业注册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跨境电商改革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电商改革显著提高了综合试验区新企业成立的数量,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跨境电商改革通过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优化营商环境进而提升综合试验区创业活跃度。异质性分析发现,跨境电商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和市场化发展较低的地区中更明显,且主要促进个体工商户和大中型企业的创业活跃度。进一步分析表明,跨境电商改革还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且对于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12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
    刘松涛,罗炜琳,梁颖欣
    2024(1):103-11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12
    [摘要](122) [HTML](0) [PDF 951.24 K](714)
    摘要:
    以2011—2021年全国284个地级市为样本,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分维度指数衡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构建泰尔指数衡量城乡收入差距,从宏观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缩小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明显较强。在此基础上,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分维度指数匹配CFPS2012—2020五期数据集,从农村家庭这一微观社会单元入手,揭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约束、改善农村家庭生产经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等微观机制赋能农村居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