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时代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于安龙
    2025, 26(3):1-11.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1
    [摘要](10) [HTML](0) [PDF 501.72 K](13)
    摘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使命追求,而农民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地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其特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和政党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源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指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从实践逻辑来说,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彰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共富基因,汲取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力量,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文化逻辑。政党逻辑主要表现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内蕴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
    2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特质及价值
    刘秦民,李东洋
    2025, 26(3):12-17.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2
    [摘要](7) [HTML](0) [PDF 419.45 K](11)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在文化思想上的凝练和升华,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深化的新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思想路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赓续,通过“两个结合”在继承发展中不断焕发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强调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和谐互鉴的交往观;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面对西方文化叙事的各类挑战,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特质及价值既是对文化的多维度诠释,也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昭示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3  农业“卡脖子”技术:系统解读及应对路径
    匡远配,贺昭
    2025, 26(3):18-27.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3
    [摘要](8) [HTML](0) [PDF 771.68 K](9)
    摘要:
    农业的弱质性、风险性、基础性与公益性等特点使得农业“卡脖子”技术呈现出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多维内涵及特征。这决定了农业“卡脖子”技术复杂多元的形成逻辑:既有旧模式与新阶段内生性矛盾的制度逻辑和强公共物品性的属性逻辑,也有风险高、收益低的经济逻辑和长期忽视基础研究的政策逻辑。基于农业“卡脖子”技术的多维内涵,本文遵循“技术本质→市场响应→战略价值”的渐进识别路径构建了农业“卡脖子”技术三阶段漏斗式识别框架并就中国农业作存在性判断,结果表明,中国在农业种业、农业机械、智慧农业三大领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卡脖子”技术。据此提出应构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主体协同-基础强化”四位一体的系统方案应对农业“卡脖子”技术问题。
    4  数字乡村建设如何提升县域经济韧性?——基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张起慧,杨子毅,张立承
    2025, 26(3):28-39.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4
    [摘要](14) [HTML](0) [PDF 837.39 K](12)
    摘要:
    基于2012—2022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从抵抗释放力、恢复重组力、调节适应力和创新变革力四个维度构建县域经济韧性的指标体系,并借助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提升县域经济韧性,这一结论在处理样本自选择偏差问题和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消费增长来提升县域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农业县、中西部县和山地丘陵县,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5  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了农村包容性创业吗?
    崔祥民a,赵治理b
    2025, 26(3):40-51.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5
    [摘要](11) [HTML](0) [PDF 738.34 K](12)
    摘要:
    基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采用面板Probit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包容性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创业的平均促进效应未受到区域经济、市场环境与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的显著干扰,且对低财富家庭的边际促进效应更强,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推动农村包容性创业。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增强机会识别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与改善制度环境,多方协同缓解弱势群体的创业约束,并推动创业动机由生存型向机会型跃迁。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能提升农户整体的创业表现,更能显著改善中低绩效农户的创业收益,呈现“益贫性”特征。
    6  何以扎根: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经营及其价值
    赵祖远,陈辉
    2025, 26(3):52-6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6
    [摘要](12) [HTML](0) [PDF 548.18 K](15)
    摘要:
    基于共生理论和河南S镇的田野调研考察了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与外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中,如何与小农户共生互动实现其逆势成长和稳定经营。研究发现,相较于外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具有的组织稳定性、农业投入审慎性以及时空嵌入性优势使其与小农户的关系更亲和。在农业经营实践中,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柔性整合、社会化服务的利他性供给以及村庄非正式制度的调适与责任反馈等机制,形塑出有利于保持其稳定经营的农业共生系统。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存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经营结构,不仅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在地化转型,而且对农民生计调整、村庄社会的发展稳定均有重要意义。
    7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与路径
    沈费伟,张坦昌
    2025, 26(3):61-7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7
    [摘要](15) [HTML](0) [PDF 703.15 K](35)
    摘要:
    本研究从土地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助推数字乡村建设中呈现出整治范围整体性、整治对象综合性、整治模式差异性、整治措施系统性以及整治目标多样性特征,背后体现要素流动弥补数字乡村建设资源短缺,结构调整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现代转型,功能转化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内在韧性,机制创新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治理体系的内在机理。然而囿于乡村资源禀赋与主体认知存在差异性,上述实践亦面临多元主体协同难度大、土地整治激励性不够、乡村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传统粗放开发的弊端等问题。政府需要从体制机制、目标定位、模式创新以及空间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助力数字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8  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空间关联研究——基于江苏省41个县域样本的实证分析
    武小龙,郭美辰
    2025, 26(3):73-8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8
    [摘要](7) [HTML](0) [PDF 699.37 K](16)
    摘要:
    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对驱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态数字化、文化数字化五大维度出发,构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熵权的TOPSIS评价模型,对江苏省41个县域的样本进行了测度分析,并运用Moran指数分析了空间集聚性。研究发现,江苏省县域数字乡村标准化水平整体不高,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从南到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乡村产业数字化显著高于其他四大领域发展指数,乡村数字治理领域差异最大且发展极度不平衡,而数字文化领域发展较差且差异性突出;苏南地区的县域数字乡村标准化水平最高,且发展最为均衡;江苏省县域数字乡村标准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整体上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分布。建议分类推进实施方案、优化数字资源配置、发挥数字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实现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9  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探析——基于场域‐资本‐惯习的分析框架
    李博,贺子娟
    2025, 26(3):84-9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09
    [摘要](9) [HTML](0) [PDF 533.91 K](16)
    摘要:
    基于场域理论,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场域-资本-惯习”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集中体现为场域重塑机制、资本整合机制和惯习生成机制,通过这三重机制有效对接共享、共建、共治的共同富裕理念,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仍面临数字空间建设缓慢、场域转变困难,数字技术赋能不深、资本转换不足,农民数字素养较低、惯习更新滞后等现实困境,未来应加快数字空间建设、推动场域转变,推进技术深入运用、加速资本转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形成数字化新惯习,促进乡村地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0  数字乡村治理:名实分离与优化路径——基于S省P县的调研分析
    张国磊a,龚蕊,王晓宇b
    2025, 26(3):93-10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10
    [摘要](9) [HTML](0) [PDF 574.70 K](14)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但两者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对S省P县数字乡村治理深度剖析发现:数字乡村治理中“名实分离”现象的产生源于技术、组织与环境三维矛盾的交织:技术维度表现为“重接入,轻应用”,工具与治理目标脱嵌,导致技术未能深度融入治理实践;组织维度“重收集,轻整合”,映射资源整合的协同障碍,数据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环境维度“重典型,轻实效”,凸显政策执行与资源供给的偏差,加剧乡村数字负担,三者共同构成治理效能与目标偏离的系统性诱因。建议通过跨部门数据整合、增强多场景技术应用与提升治理样本可及性等优化路径,形成“技术驱动+组织协同+环境优化”的综合治理体系,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11  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生计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罗荷花,覃洋溢
    2025, 26(3):103-11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11
    [摘要](14) [HTML](0) [PDF 643.97 K](12)
    摘要:
    基于2022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OLS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生计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生计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金融通过促进家庭创业有效性和促进金融资本积累提升农村家庭生计韧性;即使数字鸿沟存在,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生计韧性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低人力资本与相对脆弱农村家庭的生计韧性提升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应促进数字金融包容性增长,提高农村家庭对数字金融的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群体的关怀和帮扶力度,以期弥合“数字鸿沟”,提升农村家庭生计韧性。
    12  研究型审计促进粮食安全政策落实的逻辑、框架和策略
    凌生春,陈良凤,李爱娟
    2025, 26(3):114-12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3.012
    [摘要](4) [HTML](0) [PDF 538.48 K](7)
    摘要: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之大者”。当前粮食安全政策落实面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难、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农业财政资金监管难等多重困境,需要加强监督管理。然而,传统审计模式因审计重点难以锁定、问题发现能力不足、审计力量与任务不匹配等缺陷,难以有效应对粮食安全政策落实中的重重挑战。研究型审计以其宏观性、本质性、多维性和创新性特征,能够突破传统审计的局限性,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穿透式分析路径,通过靶向聚焦关键环节、动态优化审计流程、多维强化结果运用,系统揭示政策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为破解粮食安全政策执行偏差、防范系统性风险、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提供科学方案,促进粮食安全政策的有效落实。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