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能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郭东,李琳,庞国光
    2025, 26(4):1-9.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1
    [摘要](9) [HTML](0) [PDF 874.17 K](3)
    摘要:
    本文构建了一个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21年中国1 169个县域数据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考察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引入、消费释放和电商培育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效应在中西部县域、粮食主产县和劳动力输出县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返乡创业试点政策能通过促进企业引入、消费释放和电商培育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返乡创业政策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
    2  绿色金融何以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
    孔凡斌 张勇康,徐彩瑶,翟郡
    2025, 26(4):10-19.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2
    [摘要](2) [HTML](0) [PDF 777.31 K](1)
    摘要:
    基于中国30个省域单元2012—2023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农村金融、财政支农和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非粮食主产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及高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地区,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在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有提升作用,但效应要弱于试验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农和人力资本发展三个途径间接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
    3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吕绪洁,代明慧,于法稳
    2025, 26(4):20-29.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3
    [摘要](0) [HTML](0) [PDF 663.91 K](0)
    摘要:
    在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以人为本彰显发展价值、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内涵、文化赋能打造内在特色、创新驱动确保持久动力、体制保障实现持续发展。实践层面,当前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切实可行的路径、有效的经营方式、完善的保障体系等突出问题,亟须从加强规划引领与资源整合、创新发展范式、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4  “纵向激活横向”: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实践逻辑——以山镇“两代表一委员”进湾组为例
    侣传振
    2025, 26(4):30-3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4
    [摘要](0) [HTML](0) [PDF 539.09 K](0)
    摘要:
    如何将广大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将农民组织起来,既包括纵向把农民组织到国家治理体系,又包括横向让农民自我组织起来,共同调节乡村生产生活事务。国家纵向组织和社会横向组织共同构成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基本事实。在国家纵向组织增强而社会横向组织弱化背景下,山镇在“两代表一委员”下沉过程中形成了“纵向激活横向”实践,通过资源嵌入增强利益联结机制、服务嵌入拓展情感共振机制、治理嵌入强化权责连带机制,将分散的农民横向组织起来,促进国家纵向组织与社会横向组织均衡发展,推动国家在乡村社会进行有效治理。“纵向激活横向”是有效组织农民的路径之一,但要想真正将农民组织起来还需要建构“统分结合、互构互动”的纵横发展模式。
    5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再生产的实践逻辑与三维耦合——基于赣南L村的个案研究
    刘姗,吴理财
    2025, 26(4):39-48.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5
    [摘要](1) [HTML](0) [PDF 623.39 K](0)
    摘要:
    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以赣南L村文化空间再生产实践为个案进行分析表明,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再生产受到政府、市场、村民三元主体互动博弈的影响。在主体博弈的过程中,村落文化空间再生产遵循权力、资本和日常三重维度的共同作用。权力维度即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策保障、项目供给和价值塑造,实现政府权力对村落文化空间再生产的调控;资本维度即以市场主体为主导,通过资源整合、符号建构和场景营造,实现市场资本对村落文化空间再生产的推动;日常维度即以村民参与为主导,基于情感动员、共同在场和集体行动,实现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村落文化空间的塑造。针对当前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再生产存在的一些困境,需要构建以国家嵌入为行动导向,以市场驱动为发展模式,以村民参与为价值依归的三维耦合协同发展机制。
    6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治理效应——基于社会资本重构视角的分析
    欧雪辉,曾福生
    2025, 26(4):49-5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6
    [摘要](0) [HTML](0) [PDF 562.94 K](0)
    摘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重构-乡村治理有效”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乡村治理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显著提高了农户对乡村治理的满意度,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政治信任、政治参与和规范共享是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效应的有效路径。因此,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治理效应需要建立以信任机制为基础,社会网络为载体,规范体系为保障的制度路径。
    7  分层分类改革下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对象及路径研究
    程中培
    2025, 26(4):56-6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7
    [摘要](1) [HTML](0) [PDF 676.22 K](1)
    摘要:
    社会救助的扩围增效旨在扩张制度覆盖面,持续增强社会救助的减贫作用及其长效机制。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低保覆盖面持续收缩趋势下,推动社会救助范围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和解决“应救未救”问题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重点。根据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的“制度–执行–个体”框架和制度过程视角,扩围增效的对象类型可以归纳为沉默型、临界型、急难型和支出型等四类困难家庭。从政策路径上,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低收入标准及其测定方法、完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的豁免规则和构建多维困难指标体系下的优先救助机制;在执行层面,要推进主动发现机制建设、试点开展社会救助强制报告、扩大动态监测预警范围和规范基层自由裁量程序;在个体层面,要实施诚信承诺申领机制、促进困难家庭社会融入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8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决定”侵害成员权益的救济机制体系化建构
    郭瑶,许明月
    2025, 26(4):64-7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8
    [摘要](0) [HTML](0) [PDF 619.84 K](0)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初步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决定”侵害成员权益的多元救济路径,但在该法实施过程中仍可能出现因司法救济规则模糊、行政机关救济机制性质不明、内部救济机制及多元救济衔接机制缺失等原因引起的适用困境。建构体系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决定”侵害成员权益的救济机制,应当遵循法治前提下的村民自治原则,以多元协同救济促进为基本遵循,以实质性保护成员权益为最终目标,形成“自治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多元权力介入”的救济体系。应通过细化司法救济规则、完善适用体系,健全司法救济机制;通过明确行政机关责令改正的法律性质与适用规则,健全行政机关救济机制;通过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救济机制,弥补现行立法的缺失;通过建立多元救济有效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和内部救济机制的协同效果。
    9  科教融汇如何培养农业新质人才——基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案例分析
    武涛,李娟,罗婕
    2025, 26(4):75-8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9
    [摘要](0) [HTML](0) [PDF 530.30 K](0)
    摘要:
    面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农业院校需要通过科教融汇实现农业人才培养的“新质”升维。基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案例发现,科教协同迈向科教融汇育人其实是以价值共创为转型动力,驱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政府及公民社会等五重螺旋育人主体集聚,实现科教资源向育人网络的联动共享,进而形成循环共生的科教融汇育人生态体系。价值共创、主体集聚、联动共享与循环共生等四者间的协调互动共同构成科教融汇培养农业新质人才的实践机制,也促成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政府–公民社会”有机融合并具备更大的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功能。基于此,需要统筹多元力量与跨界资源搭建科教融汇育人生态体系破解育人壁垒,以新质目标为导向优化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农业新质人才培养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以此达成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价值。
    10  地方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个案研究
    吴俊,易镇邪,陈春平
    2025, 26(4):84-9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10
    [摘要](1) [HTML](0) [PDF 512.79 K](0)
    摘要:
    地方高校有组织科研是根植于独特生态位、面向区域发展需求的系统性科研范式创新,遵循目标逻辑、组织逻辑和治理逻辑的内在统一,承载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体系的基层支柱、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突破路径等时代使命。然而,地方高校有组织科研却面临制度逻辑冲突、组织惯性阻滞、资源禀赋约束等现实困境。为系统探析地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高质量实践路径,研究选取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案例考察,研究发现其从学科集群攻坚、需求锚定与转化、科教产教融合和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变革,具体包括面向重大需求的科研组织范式创新,产业衔接机制的精准化构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深度耦合,空间重构与资源共享的系统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经验为镜鉴,我国地方高校可通过构建多层级科研组织架构、打造柔性化科研组织形态、创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有组织科研的支撑体系等路径推进有组织科研。
    11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意蕴探析——基于安化黑茶文化的研究视角
    曹威伟,朱曾婧,吴波
    2025, 26(4):93-10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11
    [摘要](3) [HTML](0) [PDF 737.19 K](3)
    摘要:
    安化黑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支脉,在漫长岁月中构建起独特且丰富的文化体系,蕴含着深刻的精神价值。以安化黑茶文化为例,从“天人合一”“茶济民生”“中茶自强”“仁济同胞”及“以茶促融”五个维度出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意蕴进行了系统考究。这些精神不仅是对安化黑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凝练,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深入挖掘和弘扬以安化黑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加强民族团结以及传承与弘扬悠久的中国传统茶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核心需求与品牌重塑: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策略——基于Kano模型和安化黑茶的实证分析
    柳欢芳,廖妍捷,朱碧玉,王佩之
    2025, 26(4):104-112.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12
    [摘要](0) [HTML](0) [PDF 690.81 K](0)
    摘要:
    核心需求是消费者满意度的基础,品牌重塑关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持续竞争力。基于Kano模型与Better-Worse系数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用户的功能与文化需求进行识别,揭示其对品牌忠诚的非对称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分层特征,分维度来看,产品功能创新、透明化溯源技术、用户共创体系和全景式文化体验成为拉动品牌黏性与忠诚度的关键驱动点。据此,提出安化黑茶品牌重塑应立足“功能-文化-技术”三维框架,通过功能价值强化、文化价值深植和技术赋能响应,精准满足用户核心需求,打造差异化体验,构建动态能力培育体系,完善敏捷响应机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