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6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舆论生态与应对之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综合治理研究
    黄华龙,陈长,闫文杰
    2025, 26(5):1-7.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1
    [摘要](10) [HTML](0) [PDF 616.13 K](11)
    摘要:
    “人工智能+”的颠覆式发展,重塑了网络舆论生态格局,对现有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造成极大冲击。在国家治理与文化传承的语境下,网络综合治理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两个结合”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治网之道。遵循《易经》阴阳学说中“两仪生四象”的思维范式,类推得到网络舆论生态的“四象”,形成动态治理路径的“四策”,并构建基于目标与手段的网络综合治理“四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思想资源,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性转化和传承发展,有利于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抢占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未来发展制高点。
    2  同情共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共情力量
    曾进雯
    2025, 26(5):8-1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2
    [摘要](7) [HTML](0) [PDF 496.18 K](7)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其蕴含的共情力量是促进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思想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内在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共情伟力体现在通过叙述共感、讲理共议、甘苦共享的表现方式,促进思想文化在情感、认知和实践层面上形成文化共情传播,由此凸显了中华文化中鲜明的情感特质,极大提升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3  广度与深度:农户电商参与行为及其增收效应
    王汉杰,蒲霄霄
    2025, 26(5):16-2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3
    [摘要](8) [HTML](0) [PDF 589.36 K](7)
    摘要:
    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CRRS),从参与广度和深度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农户电商参与行为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户电商参与广度和深度均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农户电商参与广度主要通过创业行为、信贷获取与信息增益三种渠道产生增收效应,而电商参与深度仅通过创业行为促进农户收入增长。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无论是参与广度还是参与深度,两者的增收效应均在网络条件好的地区以及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群体中更为明显,反映出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包容性仍有待提升。
    4  数字乡村建设何以驱动乡村创新创业?——来自1750个县域的经验证据
    温涛,廖家旭
    2025, 26(5):24-35.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4
    [摘要](9) [HTML](0) [PDF 732.83 K](11)
    摘要:
    基于2018—2020年中国28个省(区、市)1750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驱动乡村创新创业的作用机制与异质规律。研究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尤其是经济数字化与生活数字化显著驱动了乡村创新创业,其中经济数字化的边际贡献尤为突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来驱动乡村创新创业。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创新创业的驱动效应受人力资本的正向调节,且受县域地理条件、功能定位以及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在地形起伏度小、农业主导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效应明显,但对乡村创业的效应显著弱于乡村创新,折射出乡村创新创业中要素重构的非对称性特征。
    5  数字金融素养能降低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吗?——来自中西部5省(市)1180户农户的证据
    张林,王燕霞
    2025, 26(5):36-4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5
    [摘要](7) [HTML](0) [PDF 681.65 K](11)
    摘要:
    基于1180份中西部农户调研数据,构建数字金融素养与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数字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素养提升能显著降低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讨论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素养能通过促进金融市场参与和家庭财富积累来降低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的降低效应在户主为男性、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与成员健康家庭中更显著。
    6  节本或增效: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产品生产的宏观效应
    徐亚东
    2025, 26(5):45-5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6
    [摘要](5) [HTML](0) [PDF 618.33 K](7)
    摘要:
    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目标导向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促进农业增效,实现一举两得,但现实中农产品生产总成本却持续增长,成本利润率持续下降。基于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和30个省域、32类农产品2012—202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产品生产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节本效应,却没有增效效应。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增加规模经营主体的市场博弈能力和促使机械对人工的替代,降低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实现节本效应。但是这一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种类异质性,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利于粮油产量提升。因此,基于粮食数量安全需要着重考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目标导向。土地经营权流转在粮食主产区不存在节本效应,而在产销平衡和主销区存在显著的节本效应。
    7  以“核心”凝聚“多元”: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价值−行动−利益”统合机制——基于广西Q村的案例研究
    常亚军,周均旭
    2025, 26(5):55-6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7
    [摘要](2) [HTML](0) [PDF 885.01 K](9)
    摘要:
    将“松散”在场的多元主体凝聚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共同体,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基于“多中心治理”和“政党整合治理”的理论基础,构建“价值―行动―利益”分析框架,结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西Q村的典型案例,阐释了以“核心”凝聚“多元”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统合机制。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核心”凝聚作用: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科层制边界限制,治理意志与诉求得以“上下贯通”,塑造了共同治理价值;其次,作为联动枢纽,“推拉结合”带动内部群体再组织化与外部力量有效嵌入,促进了治理行动聚合;最后,代表群众利益,“统筹协调”发展资源、做大分好集体经济蛋糕,保障了治理成果共享。这种以政党为中心的“一核多元”治理共同体结构,展现了不同于西方分散化权威和自发秩序的多元共治模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8  从“堕距”到“弥合”:易地搬迁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张力与调适——基于文化堕距理论视角
    贺芒,范飞,赖翰文
    2025, 26(5):65-7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8
    [摘要](13) [HTML](0) [PDF 684.76 K](16)
    摘要:
    易地搬迁实质上是一场从村庄到社区、从传统到现代、从农民到居民过渡的村庄转型实践,也是传统村落天然共同体向现代社区共同体转变的过程,在整个情景切换中,环境变迁是导致村庄地域性空间的天然共同体遭到现代化冲击的根源。本文以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为基础,对L易地搬迁社区治理实践过程进行了细致剖析。研究发现:易地搬迁社区由于受到由乡土到社区的环境骤变影响,适应文化变迁速率滞后于物质文化变迁速率,产生制度、组织以及文化的堕距,导致传统村落天然共同体向现代社区共同体的转换存在诸多需要化解的结构性实践张力。可从制度、组织、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堕距弥合,即通过以塑造治理规则推动共同体秩序共建、以优化治理结构驱动共同体资源共治、以文化沉浸凝聚共同体价值共识的多维路径,将已消解的乡土共同体在新社区进行重塑,从而构建一种治理有效的新共同体模式。
    9  推拉理论视角下青年返乡创业的政策动因与优化路径
    黄庆林,吕凌炜
    2025, 26(5):75-80.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09
    [摘要](6) [HTML](0) [PDF 504.27 K](10)
    摘要: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框架,通过对广东、湖南、贵州等(区)10省250名返乡创业青年的半结构化访谈,剖析青年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年返乡创业决策受到多维度推拉力的综合影响,财政扶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政策拉力与城市生活成本攀升、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现实推力共同作用,推动了青年返乡创业热潮。其中,政策拉力通过释放创业红利、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潜力等方式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现实推力促使青年群体重新审视职业发展路径。政策拉力在实现过程中面临资金保障体系不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效率低等障碍。对此,需要从政策供给改革和政策执行力建设两个维度入手,深化政策供给改革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加强政策执行力建设以优化政策落实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青年返乡创业支持体系。
    10  数据要素共享与新型城镇化——来自市级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陈晓蓉,张汝立,杨铃
    2025, 26(5):81-9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10
    [摘要](3) [HTML](0) [PDF 765.93 K](9)
    摘要:
    基于2000—2022年全国地级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数据平台上线对试点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作用,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平台的上线显著提高了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地,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共享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激活社会消费需求、优化政府治理行动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还发现,数据要素共享的效应在农业产值比重较大、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市场分割程度较低和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更为显著。
    11  城市数智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基于“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协同效应
    海梅红,张自然
    2025, 26(5):94-103.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11
    [摘要](6) [HTML](0) [PDF 757.64 K](8)
    摘要:
    立足于中国城市数智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7—2022年2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双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城市数智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进行检验。实证分析表明:相较于非试点城市和单试点城市,“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具有更强的碳减排协同效应,说明城市数智化转型可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该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中,城市数智化转型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技术创新等途径发挥其碳减排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智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城市特征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双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具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且该效应并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12  长江中游经济区城市韧性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诊断——基于新基建视域的考察
    李毅,何宇娟,安虹宇
    2025, 26(5):104-114. DOI: 10.13331/j.cnki.jhau(ss).2025.05.012
    [摘要](7) [HTML](0) [PDF 1.26 M](5)
    摘要:
    立足我国正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背景,构建“生态-经济-社会-设施”四维城市韧性分析框架,采用时空极差熵权-TOPSIS法测算2011—2022年长江中游经济区31个城市的韧性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自然断点法分析区域城市韧性的时空演进,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进一步识别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2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总体韧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2015年、2020年出现两次拐点;城市间韧性水平出现分化、等级差距明显,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的三大分区,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制约长江中游经济区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社会韧性和设施韧性两个维度。因此,从强化区域合作、社会保障、数智赋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助力长江中游经济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 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邮编:410128
    电话 :0731-84618538,84618583 传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